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保护利用历史建筑 传承弘扬城市记忆

2023-11-02 行业新闻

  习多次强调指出:“要格外的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丰富。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千年古城云山珠水的整体风貌格局基本保存、保护体系层次清晰、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生活延续,并在2017年全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评估检查中得到肯定。2018年,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中,继续弘扬开拓精神,通过创新政策、精细管理、完善机制,形成了一套具有广州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促进了城市高品质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广州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名城保护工作,成立了市、区两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由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建立起名城保护工作公开透明的审议机制。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各区试点项目指挥部,加强试点工作统筹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协同管理,一方面,细化明确规划、住房城乡建设、文物、更新、城管等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另一方面,注重压实区政府作为保护属地的主体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协同联动,纵向到底、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让名城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具体工作任务能够迅速、准确、高效地落实在基层。

  通过城市总体设计、总体城市设计和名城保护规划等顶层规划设计,把名城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积极保护、全面保护,加强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以白云山、珠江和历史城区为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地域空间框架,塑造“山、江、林、城、田、花、海”并存、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建立起层次清晰的保护体系,形成了包括1个历史城区、26片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19片历史风貌区、7处名镇名村、91处传统村落、383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7处历史建筑、7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大批传统风貌建筑在内的保护名录,实行全要素保护。

  以《广州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主干,创设了普查前置、预先保护、适时评估等8项制度,强化政策法规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以编制程序指引和技术标准为抓手,编制建筑景观设计、老旧小区改造、岭南特色建筑等工作指引,将名城保护工作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城市更新、住宅管理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所有的环节;编制历史建筑修缮利用规划、修缮监督管理、电气、白蚁防治技术等规范和指引,为历史建筑修缮利用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方面技术支撑。针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遇到的用地手续、多功能利用、防火防灾等政策难点问题,研究制定促进历史建筑合理规划利用的具体办法,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

  以强化历史建筑管理为主线,有序推进基础性工作,实现历史建筑精细化管理。一是组织并且开展全市域范围的第五次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普查,完成近4000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处历史建筑的认定,历史建筑名录基本稳定。建立了全市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广州记忆”等信息平台,同步推进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做到文物与历史建筑身份不重叠。二是完成历史建筑三维测绘。借助点云等测绘新技术,融合遗产保护、建筑学、计算机、测绘等多学科,完成历史建筑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内建筑约500处测绘扫描,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三是定期开展历史建筑安全普查,重点排查历史建筑结构安全状况,并对大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了房屋安全鉴定。四是采取全流程全要素档案管理模式,从普查线索认定到修缮管理全过程电子建档,先后完成566处历史建筑建档工作,形成了纸质、数字化、三维点云数据档案等档案成果。目前正在制定历史建筑数字化的省级技术标准。

  在历史建筑名录认定后,同步开展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针对管理要求、实施效果等不断对编制内容做动态调整完善。通过“一处一规划图则”的方式,明确每一处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要素等。按照“一处一策”,结合每处历史建筑的特点,提出合理规划利用的正负面清单,将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一张图”来管理。编制修缮图则和修缮工程建设价格指标,使保护规划与后续修缮工程设计、施工、造价等相互衔接,完善管理链条,精准指导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对涉及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历史建筑修缮等各类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在实施方案中设立“文物保护”专章研究,确保先落实保护再实施改造。

  以“绣花”功夫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促进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针对历史建筑私人产权比例高、民间资本雄厚、市场力量活跃的特点,采取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导入、成片保护利用等方式,推出了恩宁路街区、沙面、新河浦街区、TIT 创意产业园、沙湾古镇、南粤古驿道、“最广州”历史背景和文化步径等一批历史背景和文化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微改造模式,通过BOT形式引入社会公司参与,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设立社区规划师和工作坊,对涉及多方利益的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决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改造过程中,保留原有街巷肌理,传统建筑修旧如旧,适度增加以结构加固为主的现代建筑元素;拆除违法搭建,适度抽疏建筑,增加公共休闲空间和完善街区水电、消防等配套设施。大力拓展社会资金参与渠道,导入创客空间、文化创意、特色民宿等新业态,达到了“环境提升、文脉传承、功能转变、老城新生”的效果。

  不断完善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保障机制,切实做到“建队伍、保资金、造氛围”。

  在日常行政管理基础上,重点组建3支历史建筑服务队伍:一是咨询技术服务队伍,免费为历史建筑业主提供修缮技术咨询服务;二是设计师和工匠队伍,服务历史建筑修缮工程设计与施工,保障修缮质量;三是志愿者巡查队伍,定期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状信息搜集、保护监督和宣传培训。同时,严格落实《广州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资金保障要求,每年市、区财政给予历史建筑认定、保护规划编制、三维测绘扫描等基础工作配套资金支持。

  本次试点工作,更是统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产金额的投入,为试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通过举办历史建筑论坛、推出“名城广州”微信公众号、发布历史建筑地图 APP、组织志愿者深入街道宣传等多种形式,营造全民参与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可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历史建筑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修缮监管程序不够规范、信息渠道沟通不够顺畅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突出从四个方面深抓落实:一是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出台保护利用管理办法;二是有序推进面向2035年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三是完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四是搭建历史建筑信息化平台,加强资源统筹利用。

  为了有效遏制高处坠落事故、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全面规范落实高处作业安全措施,近日,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青海省房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高处坠落事故预防指南(试行)》。

  在习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10周年之际,9月16日,首届中国—东盟建设部长圆桌会议在中国“绿城”广西南宁举行。

  青岛自贸片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市场新变化和企业新需求,开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产业项目“验登合一”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研究、出台和实施工作,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多头跑、流程多、时间长”等问题。

  张跃先:创新建造方式与建设管理模式 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高水平发展——长沙推动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