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最大价值在于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推动经济,造福百姓。在兰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前沿领域,紧密结合甘肃、兰州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相关成果为国家“双碳”目标下行业绿色发展给出甘肃方案;攻克百合褐变不易保存难题,助推“甘味”特产走出本土走向世界;发挥草类种质创新与育种优势,解决草种业“卡脖子”问题;研发降脂灵、纹党宝等保健产品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研制“浆水酸奶”跨界出圈,让小众美食走出甘肃,步入全国舞台……多元的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丰富的研究资源,使得在兰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具备独特的竞争力,正成为地区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引擎。
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茅以升科技奖获得者范多旺教授认为,高校科研应始终聚焦前沿领域,围绕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开展工作。
在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范多旺教授深耕太阳能聚光集热发电、聚光光伏发电关键件和成套系统,在国内外提出了“绿色镀膜”“绿色镀膜新能源(聚光太阳能)”等新技术理念与体系,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由其科研团队研发的敦煌50兆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是世界首座投入商业化运营的50兆瓦熔盐线日,电站正式投入聚光集热发电运行,2021年12月24日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验收。该项目现今已在甘肃酒泉、新疆等地开展二期园区建设。
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闫浩文教授长期致力于地图自动综合和空间方向关系研究,由其团队研发的“面向地图制图综合的空间相似关系研究”,解决了相似关系定量计算与表达的难题。相关成果及软件已被成功推广应用至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自然资源普查、交通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除了引领科技发展趋势,高校科研人员也在积极关注并努力攻克身边的技术难题。近年来,兰州百合亮相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成为甘肃兰州的一张“名片”。这背后,离不开西北师大张继研究员默默无闻的奉献,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成功解决了鲜百合防氧化、储运保鲜关键技术,保留了百合的口感和色泽。
张继数十载醉心于兰州百合的研究,“百合小妹”是她的网名也是她的代名词。兰州百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6年至9年的生长周期使得其吸收日月精华,生得白白胖胖、口感鲜甜。然而,成熟后被挖出的百合难逃1个月就腐烂褐变的命运。于是,张继带领团队研究集成了超声波—臭氧—紫外辐照—气调包装等技术,发明了兰州百合保鲜绿色新技术及可控一体化生产装备,指导企业建成百合气调保鲜库39个,解决了鲜食百合防氧化、储运保鲜关键技术,使鲜食百合保质期延长了一倍,突破了远洋运输,产品远销欧美,成为名优特产。
张继及其团队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90项,为300余家涉农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生产示范基地(线多家企业转化,近五年新增销售额达400多亿元,利润近8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2万多人次。
一棵小小的苜蓿草在河西走廊率先走向了商品化发展之路。河西地区生产的优质苜蓿、燕麦商品草供应全国一线%的动物园,产业化发展给农牧民增收致富带来新机遇。这背后离不开甘肃农业大学师尚礼教授带领的“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黄大年式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研发团队发现了世界珍稀苜蓿资源根茎型野生紫花苜蓿及其雄性败育新材料,创制的苜蓿新种质可提高草产量36%;育成我国首批抗虫苜蓿新品种甘农5号、甘农9号、甘农12号紫花苜蓿新品种和第一个根茎型苜蓿新品种清水紫花苜蓿;国内首次研制出苜蓿根际复合接种剂、天然草地生态修复菌剂;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及其传代固氮现象;研发提出了苜蓿与根瘤菌两类生物专一性共生育种新技术,可提高固氮效率230%,提高草产量152%,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大学的基础是教学,灵魂是科研,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力。科研和教学绝不矛盾,只会相得益彰。新工科必须瞄准市场,了解行业一线,才能有所建树。”这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教授对学生经常说的一句线年来,曹万智教授先后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新型建材产品研究开发、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由其团队研发的“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装配式围护体系成套技术”,真正的完成了“耐久同寿命,防火同等级”的保温体系,填补了国内建筑行业相关领域空白,同时也为国家“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给出甘肃方案。曹教授形象地称这项技术让建筑物成功脱掉“厚棉袄”。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装配式墙体成套技术”,成功解决困扰建筑业多年的难题。团队以研发流态轻集料微孔混凝土为基础,先后研制出十种节能墙材制品及五种配套产品,开发成套全自动工业化生产线,制定标准设计图集和作业规程20多部,获得100多项专利,孵化出三家学科型高新企业。系列新产品及技术已在甘肃、山东、新疆、青海等地被广泛推广使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全国性科技奖励14项。
无独有偶,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申涛同样长期专注于节能减排事业。2021年以来,申涛教授主要是针对废水零排放、酸性废水资源化利用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其中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兰州森洋隆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西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和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技术,在兰州新区建设5000吨/年副产盐酸制氯气工业化示范装置,初步试车成功,准备正常投入生产。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涉氯企业大量副产而又难以处理的氯化氢(或盐酸)直接转化成氯气加以利用,实现氯元素的闭路循环和生产的全部过程的零排放,不仅能解决涉氯相关行业中氯化氢过剩的问题,还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满足工业对氯产品一直增长的需求,促进新兴起的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涉氯企业的优化升级。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第六版“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该榜单从近700万科学家中,筛选出世界Top 2%的科学家,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表明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中处于顶尖水平,具有世界级影响力。浆水酸奶发明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祥锴教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
西北传统名小吃“浆水”,以包菜、芹菜等为原料,在沸水里烫过后,加酵母发酵而成。兰州大学环境微生物课题组从西北传统发酵食品浆水中筛选分离一株富含具有尿酸降解能力的发酵乳酸杆菌GR-3,GR-3具有缓解痛风的效果。这一发现,意味着患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人群有了新的治疗思路。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肠道微生物》上,一时间引发了“浆水热”。由于浆水制作缺乏统一标准,益生菌活性难以得到保证且浆水独特的口味外地人员不太适应,使得浆水难以向国内外推广。课题组研发出富含浆水有效益生菌的浆水酸奶,让一杯浆水酸奶的有效益生菌数量相当于数万碗浆水,充分的发挥出发酵乳酸杆菌GR-3的独特功效。
浆水酸奶项目于2021年通过湖北武汉大学科技园向兰研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进行了转化,并联合安琪酵母实现了产品落地,在武汉销售高峰时期一周出货量达到1.2万杯,8个月销量达12万杯。2023年8月,该项目通过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民政府牵头,向临洮康源乳业有限公司实现了技术转化和产品落地,于2023年10月完成正式产品的生产并开始上市销售。
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材的研发及产业化潜力巨大。兰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胡芳弟便选择党参这个在甘肃具有绝对种植优势的品种,一研究就是10多年。甘肃、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只要是种植党参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和汗水。
在胡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走在田间采样的坚持下,党参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从党参中大分子成分的结构到低聚糖活性的发现,从健脾养胃功效机制的阐明到党参系列大健康产品的开发,甘肃党参大品种的发展也活了起来。13项发明专利转化、13个产品上市生产,含党参4个产品近四年销售额共达30.68亿元,13件专利及5个产品转化共计18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以中药科研促进甘肃大宗地道药材持续发展。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