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配式建筑及政策发展历程

  • 产品概述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提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目标。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采用工业化的建筑方法,可以加快建设速度,减少实际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

  在此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预制构件生产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预制梁柱、空心楼板、预制屋架等构件大量使用;大型砌块、楼板、墙板等结构构件的实施工程技术也发展起来;建筑规划设计标准化成效显著,设计效率极大提高。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确立起来,如大板住宅体系,大模板“内浇外挂”住宅体系和框架轻板住宅体系等逐步得到大量工程应用。尽管当时建筑材料、工艺和机械设备仍较为落后,建筑技术相对初级,住宅建筑样式偏于单一,人均住宅面积较少,但是装配式建筑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前期,为解决城市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仍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定型产品规格逐渐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住宅建筑多样化的需求,并且由于之前经济、技术、材料、工艺的相对落后,前期兴建的大量装配式建筑逐渐暴露出在建筑物理性能方面的缺陷和弊端。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兴起、大模板浇筑技术的进步,现浇建设方式开始显露优势,同时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使得现浇建设方式逐渐发展到近乎全面占领了国内住宅建筑市场,而装配式建筑一度停滞不前。

  步入新世纪,随国民经济发展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对于住宅建筑的设计标准和品质要求提高到新的水平,现浇建设方式在大量应用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固有的缺点:手工作业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建筑质量通病多、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我国人口红利日渐消退,慢慢的出现劳动力资源紧张,人力成本提高的状况。而装配式建筑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从注重发展速度转向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筑业迎来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13年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新时代装配式建筑政策支持体系开始建立。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016]71号)文件,是当前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提出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材、推进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等八项重点任务,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非流动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地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意志的引领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地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2023年除港澳台之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出台相应的装配式实施意见,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各省市以落实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建立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推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产业联盟形成装配式产业聚集等等方式,为装配式建筑政策落地和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材(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事业单位下属的一级央企,目前主营业务有:装配式建筑体系研发与应用,装配式房屋及大宗进出口贸易;国际认证检测;国际绿标碳足迹、EPD报告、全生命周期评估;国际产能合作与境外投资、境外落地仓园区建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甲11号中国建材大厦C座4层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