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文化繁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也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方式和路径,是治理城市问题、修补发展短板、增强城市能级的过程。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不但不是城市更新的阻碍,还可以是城市更新的动力,通过能体现遗产价值的利用方式能使遗产保护成为城市更新的亮点所在,从而提升城市特色和吸引力。
近年来,青岛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空间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发展模式逐步转型,文化对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为贯彻落实习“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青岛聚焦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全面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和利用,部署老城文化复兴行动,使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促共荣,成效斐然。
青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海陆枢纽与海防重地,近代历经多次政权转换交替,特殊历史背景及自然地理格局和发展历史,呈现出临港、依山、环湾的总体布局特色。
历史街区集中反映了青岛各个时期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演变,保留下来的空间格局脉络清晰,资源要素全面,空间肌理完整。这些宝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展示了古今交融、海陆交融、中西交融多元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风貌融“山、海、湾、城”于一体,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城市特色极具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青岛城市规划的先进、城市设计的经典性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独树一帜。多元的文化特征及时代背景形成了连续性的城市规划及其有关政策、法规,均不同程度地引领了青岛城市空间优化和发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现存的空间特色、景观与建筑等呈现出历史发展脉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青岛这种近代以来城市规划无断代接续并引领、延续城市发展的地域实践,在中国城市规划与发展史上颇为引人关注。
青岛的历史街区文化遗产承载了过去120多年来社会、文化、经济、艺术等每个方面发展的历程。德占和日占时期的城市格局和教堂、别墅等保护建筑,其产生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又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内容。例如,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就是西方建筑和中式合院融合而成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青岛在近代也吸引了来自浙江、广东、天津等地的商人和来自全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给城市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从而形成青岛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城市特性。
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东移战略,发展东部新区,将老城区的发展压力转移。此后,在城市化快速地发展的进程中,青岛历史街区的总体格局和整体风貌得以保留,成为青岛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内涵式更新阶段。青岛提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目标,实施“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和“老城区申遗”行动计划,其历史街区发展进入了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的新阶段。如今的青岛坚持“特色价值”引领,以特色文化吸引资本、技术、人才落户历史街区,这种城市更新不但可以保护传承城市文化根脉,而且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更新误区。
百年历史街区作为青岛城市文化的根与魂,其历史价值不可复制、无法替代,其更新发展也应“慎”字当先。在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中,青岛采取的方式不是大拆大建、长驱直入,而是以人为本,进行“针灸式”的修复和修补。
遵循这一原则,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更新发展路径非常明晰:以“微更新”和“渐进式”为主基调,坚持试点先行原则,在规划成熟、方案完备的基础上,优选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高、代表性强、群众意愿集中、便于操作的建筑,作为保护更新示范点开展先试先行,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完成改造更新和升级换代。
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青岛不断探索多种途径的保护与更新实施机制,如市、区两级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多方筹集资金,引领国有企业、社会资金等通过多样组织方式推进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形成“政府+平台公司+社会化资本+运营管理”基准下的不同实施模式。
2019年,青岛以广兴里“里院”为试点,打响老城复兴“第一枪”。当广兴里再次回归市民视野时,这个青岛最大的“里院”已经变身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从广兴里开始,青岛先后在中山路街区、四方路街区、馆陶路街区开展成片的“微更新”项目,按照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的“四个目标一个过程”思路,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文化产业的植入实现百年历史街区的全面更新。
同样,在八大关、太平角等历史街区,通过植入咖啡、文创、民俗等产业,逐步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大学路、黄县路以及周边区域从民间自主“自下而上”开展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到政府整合“自上而下”创新引导,推出“啡阅青岛”图书馆项目,为咖啡馆等小微文化公司可以提供文化服务,免费送书、定期流转,将咖啡馆等空间打造成提供文化体验的公共服务点,以点带面,实现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创意等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
展望未来,青岛历史城区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和拓展。通过“微更新”和“渐进式”的城市保护更新行动,城市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博物馆,成为一个随处可见历史印记、时刻都能体会文化氛围的场所。
老城更新是一个世界难题,其重点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引入活水”这样的一个问题上,青岛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四新经济”吸引年轻人才,从根源上解决老城活力不足的问题。
通常来说,发展“四新经济”不需太大空间,但却对区位要求比较高,需要在一个城市的核心区扎根生长;而且,“四新经济”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而这些都是老城区的优势所在。因此,对传统产业已较为衰落的青岛老城区来说,发展“四新经济”是实现老城更新合适的落脚点。
首先,通过提升历史街区人居环境品质,挖掘文化IP,充分吸引有志向、有情怀的年轻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增强老城区经济活力与消费活力。例如,青岛市北区推出“嘻嗨公寓”等人才公寓计划,改造老旧住宅来打造年轻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广兴里则通过“里院”改造,增加创业工坊,并配套餐厅、洗衣房、健身房、会议室、书店、酒吧等公共活动空间,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沃土”。
其次,通过制定业态优化扶持基金,鼓励并保障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民俗手工等特色业态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持续发展;通过建立业态准入制度,明确支持入驻的业态类型和标准。同时,完善税收、租金相关减免扶持政策;创新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引入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管理。
这一系列举措实施后,以中山路为核心的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整体复兴蓝图铺陈开来,四大片区功能互补、协同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区将打造成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馆陶路深挖历史底蕴,将打造成为青年人在新金融领域创业投资的重要聚集地;中山路将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旅游文化目的地;青岛湾则将成为闹市中精致的滨海休闲带。
引入“四新经济”,不仅使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成为城市的再生热点,也让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经济性得到极大提升。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活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丰富心灵,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任重而道远,申遗目标对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出了原则和要求,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居民、规划师、设计师等不同力量共同努力。
首先,需整体谋划、分步实施、作出示范。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类型广、数量多,保护和利用要坚持立足长远、远近结合的工作方法,按照保护的紧迫性和难易程度,从真实的操作出发,整体谋划,合理确定保护序列,分期分批、不断示范。
其次,处理好局部更新与整体更新的关系。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是一个“渐进式、可持续”的过程,是通过局部更新逐步实现城市更新愿景目标。“区域系统考虑,节点带动微循环有机更新”才能有效保持城市的整体空间和功能结构,否则更新行为就可能会变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建设行为。
再次,应探索创新多种实施管理和运作模式。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投资巨大,政府推动、市场参与,公众、社会更广泛的合作缺一不可。政府需要对遗产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底线来管理、控制和引导,把解决现实问题和相应居民诉求放在核心位置,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引导市场、公众、社会热情参加,将对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转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