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优秀历史建筑丨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

2024-06-02 行业新闻

  2021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形势下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指引方向。这体现了中央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格外的重视,标志着我国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进入一个健全完善保护体系、全面发挥社会功能的新阶段。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6月2日,湖北省召开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视频会,总结交流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

  武汉历史悠远长久、文化遗产众多,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之一。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发展和延续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记忆,是武汉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历史建筑作为“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住建厅指导下,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挥职能作用,会同规划、建设、文保等部门,强化保护利用,注重文化传承,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积极地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增强了文化竞争力。

  以法规制度为保障,建立长效保护管理工作机制。2003年,《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2012年,为加强法规保障,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武汉进一步研究出台了《武汉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我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首个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其出台对于有效解决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保护的方法不力、保护资金不足及公众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走上了法治化的管理轨道。

  为保障地方法规的贯彻执行,2013年以来,我市研究制定了《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巡查监管办法》《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案审查管理办法》《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以优秀历史建筑的推荐申报、日常巡查、分级保护、修缮监管、测绘建档和活化利用等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长效保护管理机制。

  2018年,还以区域标准的形式出台《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作业规程》,填补了我市在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并充分的发挥在全省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组织并且开展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经费补贴机制课题研究。

  各具艺术特色的历史建筑反映了武汉文化的多样性,是武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管理,武汉创新通过规划“一张图”,划定了219处优秀历史建筑的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了相关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要求。对于优秀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房屋、文物和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并联审批,确保项目建设不对优秀历史建筑的安全和城市整体风貌造成影响。通过部门联动,形成保护合力,有效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

  自2013年以来,根据《条例》有关法律法规,武汉分五批组织编制了76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通过现场勘察、实测实量,对每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精准测绘、历史沿革考证、保护价值分级评估等,结合不一样建筑的使用性质、艺术特色和完损程度等情况,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出日常保护、使用、维护和修缮的具体实际的要求,为优秀历史建筑所有人及使用人合理维护使用建筑、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保护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7年底,这一张“保护图则”,得到了国家住建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督查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必须守住自己历史延续的根脉,要通过加强对历史古迹、名人故居、老旧街区等多元历史建筑的系统保护,来展示城市在文明演进中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底蕴和张力。

  根据住建部、省住建厅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有关要求,武汉市房管局适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秀历史建筑推荐申报工作。利用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平台,广泛收集推荐申报信息,依据《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规定的评审程序,报市人民政府确认公布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及时予以挂牌保护,先后确认了十三批219处优秀历史建筑,它们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于一身,汇集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等各类型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及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2015年以来,武汉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全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发掘了256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果,纳入了专项规划研究名录。

  历史建筑资源的挖掘是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202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精神及省住建厅有关工作要求,武汉进一步组织并且开展历史建筑资源普查工作,对全市建成50年以上的1.3万栋历史建筑进行了拉网式普查。这次普查采用了无人机、GPS定位等多种技术方法,初步摸清了我市历史建筑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保存、使用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挖掘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全方位展示武汉“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深厚底蕴提供了有力支撑。

  武汉开展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和确定工作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历史建筑的相关信息,通过逐处现场勘察,综合评估建筑的风貌特色和艺术价值,通过专家咨询、网络收集、档案馆查询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建筑的历史信息资料,形成的调查成果在征询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后上报市政府批准公布,确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特别是近五年来,在社会各方的热情参加下,我市分三批确认公布了40处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了武汉体育馆、中南体育场等一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体育、医疗领域的重要建设成果,传承和延续了城市文脉。

  今年,我市计划开展第十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调查和确定工作,年内挂牌保留一批不同时期、不一样的历史建筑,延续城市文脉,留住记忆乡愁。

  一直以来,武汉从始至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规划利用”的原则,结合汉口历史风貌区、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黎黄陂路片、昙华林片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以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先后完成了8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的典范。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恢复建筑历史原貌,消除房屋建筑结构安全风险隐患,并依据保护图则有关要求,植入文创、文旅、文化展览等业态,合理提升使用功能,以历史建筑作为文化地标,促进并带动了整个区域的业态升级和功能活化,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在凤凰山下,穿过一座中式门牌坊,一组北欧风格建筑群次第展开。5栋建筑依山就势而建,格局灵活、环境优雅,这里就是全长约1.2公里的武昌昙华林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集聚了自然、古城、宗教、建筑、教育、卫生等多元文化,是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书。

  两年多来,在对这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过程中,有关专家、设计实施工程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拆违建,跟原房屋剥离,鉴别原真性,分析空间格局,还原墙体、门窗结构,一步步下来,就像“考古”。

  施工人员把部分塌陷的台阶石先挖出来,根据原地形编号堆放集中管理,先进行基础加固,再还原到建设原址。修复过程中对于建筑缺损部位,不大拆大建、整体更换,主要采取局部修补、挖补的办法,尽可能保持原貌。

  2015年,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优秀历史建筑翟雅各健身所的保护工作。该建筑位于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昙华林片的入口处,因闲置未得到一定效果的保护和利用。市、区政府牵头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对其进行了保护修缮,设计团队在国外找到该建筑的原设计图纸,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进行修缮复原,采取边修缮边研究的方式,历时两年多时间,完成了整栋建筑的修缮和旁边的环境的提升工程。目前,翟雅各健身所作为“翟雅阁博物馆”和“城市设计平台发布中心”,定期举办武汉设计双年展活动,分享和交流我市文化创意设计成果,成为了我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典范。

  事实上,对历史建筑保护、推动城乡建设,营造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根本目的也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武汉持续开展渐进式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改造工作,为提升汉口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街区整体环境:2015年,对黎黄陂路片历史街区进行整体改造,修复了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历史风貌;2016年,对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进行了综合保护改造,对街区内3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改造提升,将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再现了老汉口百年街区的历史风貌;2018年,对青岛路“文创谷”园区周边青岛路、天津路、鄱阳街、洞庭街4条道路架空杆线及市政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2019年以来,对江汉路步行街实施了改造提升。同时,将汉口历史风貌区保护建设和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相结合,有效促进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传统风貌格局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

  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文化治理水平。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是需要回答的一道时代命题。

  长期以来,武汉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的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厚植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群众根基。

  2012年以来,为加强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武汉成立了“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委员会”和“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统筹市、区各部门力量,开展全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库,作为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支撑。

  借助专家智库,在编制年度工作规划、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重点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方案审批等方面,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重大事项决策及实施过程提供专业方面技术支持。2016年,“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委员会”更名为“市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为更好地做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尊重历史背景和文化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一直以来,武汉格外的重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日常宣传,通过在全市219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牌上设置二维码、建立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网站、编印《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通览》宣传图册、制作优秀历史建筑360度全景导览等多元化形式,全方位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市历史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城市浓厚的文化渊源,增强全民保护责任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让市民记住乡愁。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发展和延续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记忆,彰显了城市个性,积极地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武汉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武汉市房管局将坚持以用促保、以用固保,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站在“保护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高度,完善保护体系,压实主体责任,强化保护的方法,努力推动我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