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拥有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和中国六大古都之一。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明白准确地提出:“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背景和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2004年杭州市真正开始启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抢救并保护了1611处、88.68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和26条、416.82公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带动改善了183万平方米、近4万户的老旧房屋更新,走出了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发展协调并进的“杭州路子”。
作为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先行者,近年来,杭州在精细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探索与创新,在国内率先启动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经过2年的努力,杭州历史建筑标准化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并于2020年11月,以92.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评估专家组的考核评估,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贯彻“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围绕历史建筑保护前、修缮中、利用后所有的环节,着力推进全周期、全覆盖的规范“补白”。试点项目累计梳理服务基础、质量、管理标准等293项。制定标准21项,其中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行业标准1项(《近现代文物建筑保养维护规范》),牵头编制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1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利用作业规程》),主导制定杭州市区域标准1项(《历史建筑保养维护规范》)、团体标准4项(《历史建筑测绘质量成果规范》等)、企业标准13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规范》等),为精细化管理提供相关依据,有效扭转了历来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政策不细、标准不足的局面。
重视创新赋能,在国内率先建立涵盖“保护规划图则-保护使用导则-保护管理标准”多层次保护与技术管理体系。这些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逐渐完善,为后续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试点项目成果共服务指导1275处历史建筑建档工作、847处历史建筑测绘工作和60余处历史建筑修缮与利用工作,大幅推进了全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活态化。其中,根据《历史建筑档案建设规范》在全市域范围内建立历史建筑全宗卷档案,并逐步实现历史建筑档案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根据《历史建筑测绘质量成果规范》推进全市域历史建筑测绘工作的分类实施,积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全景影像采集等技术,推动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取得了显著发展;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范》指导和规范全市域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工作,服务于历史建筑的修缮方案编制、审批及竣工验收工作。同时根据主城区和四区三县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管理体制、起步状态不同的真实的情况,分针对性制定不同版本的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手册,为保护起步较晚的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拔高起跑线,助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城乡统筹发展。
凝聚社会保护共识,通过组织标准座谈会、培训会、现场指导会等多种形式,助推标准落地,培训覆盖全市域各区、县(市)历史建筑管理负责人;同时充分的发挥百人志愿者队伍力量,运用历史建筑公众号“微宣传”平台,取得社会对试点项目推广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杭州坚持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作为将“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渠道,涌现出不少活化利用好案例,如中山中路16号作为刘江艺术馆、斗富二桥33号作为杭州书画社办公场所、大慈山别墅建筑群作为夕上·虎跑1934酒店等,均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互促共赢。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正以“文脉传承、政企共赢、群众欢迎”等特点,逐步成为杭州打造“重要窗口”的文化标识之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