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工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产品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力开拓市场,加强项目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圆满实现年度既定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为推进公司转型发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聚焦“业绩”,完成预算目标,提升发展质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2.44亿元、同比增长13.88%,总利润26.30亿元、同比增长14.19%,净利润20.58亿元、同比增长12.29%,归母净利润15.53亿元、同比增长12.57%,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创优夺杯再获丰收,全年获鲁班奖2项、詹天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项、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等行业奖11项、黄山杯奖26项;主参编国家标准2项、区域标准(图集)27项;获省行业科技奖5项、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238项、省级工法75项。品牌影响持续扩大,连续15年荣登ENR全球承包商250强,获评“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奖”。派发现金股利4.29亿元,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回报。

  2.围绕“扩量”,统筹经营资源,大力开拓市场。一是落实执行全省、全国、全产业链“三大战略”布局。推动所属部分单位整体搬迁,布局至省内各地市,实现全省16个地市全覆盖。统筹省外市场开发,设立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等五大区域市场开发和投资中心,全方面推进工程检验测试、设计、建筑工业化、商贸物流等产业链业务在全国布局。全年工程项目施工业务新签合同1510.70亿元,同比增长13.81%。二是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挥经营合力,在高速投资、大型机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中标G4231安庆高速BOT项目、合肥新桥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芜湖经开区工业上楼、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一批代表性工程。三是稳步拓展新兴业务。建工工业化等7家单位获评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工钢构等3家单位获批列入“第四批安徽省装配式产业基地”,建工建材新增3个新型混凝土生产站点,设备租赁取得省内13个地市入驻备案。

  3.狠抓“提质”,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一是加快内部资源整合。整合成立建工检测、建工工业化、建工钢构、建工机械、设备租赁、商贸物流、酒店管理公司、物业公司等子公司,强化“合肥总部”,实施内部产业协同,发挥要素资源集聚效应。二是优化各级总部的机构人员设置。自上而下开展定岗定员定编,生产经营一线力量得到充实。三是优化综合考核及薪酬分配体系。落实综合考核及薪酬分配暂行办法,树立重实干重实绩导向,注重结果应用,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四是突出科学技术创新引领。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科学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户,新增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4.专注“增效”,聚焦项目管控,夯实基础管理。一是健全项目管理体系。着力推进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开展工程建设项目部“流动红黄旗”综合评比,聚焦项目管控重点,比成本效益、比产值进度、比技术质量、比安全管理、比结算回款等。组织公司经营层成员开展重点项目专项包保督导,提升项目履约能力和创效水平,创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4项。二是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应用。发布第七批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荐名录,在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源长花园二期等项目进行“建筑机器人”试点,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获得国家级行业协会QC成果奖21项、BIM大赛奖8项、省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15个。三是加快决算去化工作。明确去化指标,压实工作责任,全程监督推进。

  5.抓实“风控”,强化资金管理,防控重大风险。强化资金风险管控,持续推进债权清收工作,积极回收存量债权。成功发行19亿元中期票据、5亿元超短债、15.8亿元ABS,大大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融资结构。完成安徽水利等5家单位债转股,持续做好控负债率工作。开展合规管理提升行动,深化法治国企建设,强化合规经营理念,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审计监督质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部署开展亏损项目审计,监督整改成效明显。

  报告期内,国内建筑业市场持续增长,建筑业对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回升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施工劳务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59万亿元,同比增长5.77%;实现增加值8.5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9个百分点;完成竣工产值1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77%;签订合同总额72.47万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新签合同额35.60万亿元,同比下降0.91%;实现利润8,32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2%。总体上看,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建筑行业整体增长动力有所放缓。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国家围绕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交通、能源水利、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工程等领域的投资将有序推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系列举措出台,地产链基本面预期有所改善。行业竞争更激烈,具有相对来说比较强的经营效率、较为宽裕的融资渠道和稳健偿还债务的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仍有望维持一定的增长韧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制造业投资提高6.5%,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

  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基本盘意义重大。2023年以来,国家持续聚焦“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短板弱项等投资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及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交通强省、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进水网工程建设等,都将为基建行业发展创造政策红利。

  房建工程业务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形态趋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等紧密关联。一方面,2023年以来,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国家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出台“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工具,指导地方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准施策稳定市场,房地产行业信心得到一定修复。另一方面,国家快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深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大力推动制造业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将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工业生产厂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为房建业务的开展创造空间。

  2023年以来,国家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前高中低后稳”,市场回升向好趋势明显,但复苏基础仍需巩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万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8.38万亿元,下降9.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3.84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8.99亿平方米,下降7.7%。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8.2%。商品房销售额11.66万亿元,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0%。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多种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快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预计房地产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将趋于平稳发展。

  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具有生产效率高、施工周期短、用工成本低、绿色低碳、可靠性高等优点,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生产厂房、高层建筑、民用住宅、公路桥梁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国家对装配式建筑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和针对性逐渐加强,各地区配套政策跟进及时,主要地区推动力度较大。2022年6月30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安徽省“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的目标,其中,宿州、阜阳、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力争达到40%,合肥、蚌埠、滁州、六安等城市力争达到50%。《合肥市“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21-2025)》也明白准确地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达到35%,积极地推进区域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超过30%,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2000亿元。这将有利于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助推建筑业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近年来,全社会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步的提升,拓展了检测行业市场需求。此外,国家积极推动检测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测试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检测行业发展,促进了检测行业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在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港口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领域,工程检验测试均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对工程建设实施全方位、分阶段的检测成为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正处于向高水平发展迈进的转型阶段,在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建设工程保有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工程检验测试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工程检验测试业务具有较为广阔市场空间。

  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期,根据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增量主体。“十四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省级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大力推动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示范,扩大抽水蓄能发展规模。行动利好政策与行业需求双效叠加,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发展将持续提速,有望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此外,公司还拥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服务、水力发电等业务。

  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港口航道等领域。公司拥有公路、市政、港航工程总承包等7项特级资质及多项一级资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突出的资质、业绩等优势。安徽水利、安徽路桥、建工建投、建工路港、建工交航等子公司均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建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随着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公司持续巩固“投资+施工总承包”的业务模式,稳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业务,积极承揽高速公路BOT、PPP、片区开发ABO项目等。公司基建投资业务覆盖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

  房屋建筑工程为公司传统施工主业之一,公司拥有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先后承建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公司房建业务与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监理、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协同,形成“开发+设计+施工+服务”的一体化优势。

  公司所属建工三建为省内房建行业知名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2023年荣获中施企协诚信典型企业、安徽省优秀建筑业企业、安徽省建筑企业50强、合肥市建筑业企业20强第2名,建工三建美誉度持续扩大。

  房地产开发为公司传统主业,也是公司产业链条重要环节。房地产开发业务带动建筑施工、工程技术服务、装配式建筑、建材贸易、仓储物流等关联业务发展,公司的施工和技术服务能力,为房地产开发业务提供坚实基础,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公司深入研究房地产相关政策,探索新的投资领域与业态,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加快存量去化,坚持以销定产,持续强化风险防控,更加重视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切实提升房地产项目开发效率和效益。公司所属房地产开发企业着力打造“长城置业”品牌,实现销售面积居全省第三。

  公司贯彻国家绿色建造战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拥有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安徽省内率先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已实现合肥、蚌埠、芜湖、铜陵、六安等7个基地联动发展,产品品类覆盖PC构件、轨道交通管片、桥梁钢结构、建筑钢结构、管桩、模具等,打造集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企业。经过数年运营,公司已建立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管理模式和营销能力,并具有突出的设计、检测等配套服务能力。

  公司所属建工工业化集团和建工钢构集团2023年度新签合同额合计20.78亿元(含公司内部订单)、同比增长23.47%。建工工业化实现营收10.11亿元、利润总额1.01亿元,建工钢构实现营收6.10亿元、利润总额0.42亿元。建工工业化集团全年新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主编安徽省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制造信息化技术标准》获批立项。建工钢构集团所属基地荣获2023年度“安徽省安装工程优质奖”,以及全国市政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公司检验测试业务覆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轨道交通、建筑机械设备等检测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组建安徽建工检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系统内8户检测子公司整合,具有建设工程和公路水运工程领域最高等级检测资质,还具有水利工程、雷电防护,工程勘察、工程测量、工程测绘、职业卫生、人防工程、消防工程等多项检测资质,是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入库机构(安徽省唯一具备检测、鉴定两项资质)。在房建类检测领域,建工检测在检测类别、参数、综合能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基建类检测领域,路桥检测和环通检测在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检测能力居全省前列,均获批公路工程检测综合甲级资质,全省仅有五家。

  公司所属建工检测2023年度新签合同额8.3亿元(含公司内部订单)、同比增长33.8%,实现营收7.05亿元、利润总额1.79亿元。实现省内地市布局全覆盖,业务范围拓展至重庆、西藏、甘肃、广东等地。企业创新成果丰硕,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编国家标准2项,主编安徽省团体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成功入库“科大硅谷”企业。

  公司所属企业还从事勘察、规划、设计、咨询、监理等业务,拥有设计甲级资质11项,监理甲级资质3项。

  响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积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公司控股运营水电站7座,分别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金寨县和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电站总装机容量24.61万KW,权益装机容量18.81万KW,年设计发电量约10亿KWH,已全部建成发电。公司在水力发电领域深耕近20年,具备投融建运一体化能力,培育了一批建设、投资和运营专业人才。公司在水力发电领域积累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为公司进一步拓展绿色能源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度公司水力发电业务实现营收1.56亿元、利润总额0.54亿元。

  公司“自投自建”的六安智能钢构基地4.96MW屋面分布式光伏项目于2023年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也是六安市现有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为4.96MW,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并网发电,电站运营期为25年,年均发电量约为480万kWh。

  公司所属商贸物流系建筑主材采购供应平台,主供钢材、钢板、水泥、沥青、钢绞线,通过建立上下游供销渠道,服务公司内部主材集中采购,并持续拓展外部市场,提供优质建筑主材贸易服务。商贸物流荣登“建材服务业100强”“安徽省服务业100强”“合肥企业50强”“合肥服务业企业20强”榜单,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状”和“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所属建工建材拥有多个商品混凝土、干粉砂浆等产品生产基地,成功研发透水混凝土、高强高性能等特种混凝土。其所属企业荣膺“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最佳品牌示范企业”“2023预拌混凝土行业低碳环保示范企业”称号。全年新增3个基地、5条生产线万方,刷新历史纪录。

  公司所属建工机械以建筑起重机械制造为主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积极更新技术设备,积极拓展智能塔机、智能施工升降机、交安防护设施、盘扣架等产品,致力于打造“研、制、租、运、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是合肥市第一批“智能建造”试点企业。

  建工机械获批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完成智能物料施工升降机、智能无人货梯等新产品的研发,实现首台塔机远程智能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填补安徽省内空白。

  公司所属安徽建工集团新时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涵盖住宅区、产业园、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等管理。物业公司强化品质管控,制定可视化标准作业指导书,开展“品质飞检行动”“夜鹰行动”,注重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新视界项目荣获省级“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称号,企业形象再提升。

  公司所属安徽建工集团新时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在合肥、蚌埠、六安管理具有自住产权的酒店,在单位团餐、客房管理等业务方面均取得突破。

  工程资质齐备,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具有建筑、公路、市政、港航等四类9项特级资质,各类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140余项,设计行业甲级资质11项,检测甲级资质5项,监理甲级资质3项,并拥有商务部批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突出的资质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公司业务覆盖建筑业上下游,产业结构丰富,培育发展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检测、建材商贸等新型业务板块,形成主业突出、新型业务蓬勃成长的业务格局,推进“传统施工”向“投融建运”一体化业务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公司业务具备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应用绿色技术,打造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产业,将绿色行动融入到投资、设计、施工、运营和研发各个环节。公司是省内较早涉足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8个,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新组建建筑工业化集团和智能钢构集团,加快智能建造发展壮大。持续发展清洁能源业务,投资的七座水电站运营情况良好;公司投资的光伏电站成功投入运营,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搭建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组建高新技术研究院,集中力量实施科技研发,技术优势持续巩固。公司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参编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不断突破技术难题,推进行业技术升级。公司累计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国家级工法17项、省部级工法470余项;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共26项、地方标准16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290余项,在房屋工程、建筑工业化、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道路桥梁、水利港航、绿色建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注重人才培育,增强人才效能。企业具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600余人,拥有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执业资格人员近6,000人,形成了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司充分发挥国企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治忠诚,努力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坚实人才队伍,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实施多元化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各级员工积极性,提升业务开拓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不断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成效,公司通过集中资金运营、集中建材采购、招标统一管理,不断强化统筹管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经过多年沉淀与提炼,以及借鉴、吸收、融合先进文化,公司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确立了“诚信为本、敬业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树立了“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在优秀文化引领下,公司铸造了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质科学教研楼、芜湖长江二桥等大批精品工程,累计获得鲁班奖20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7项,及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60余项。深厚的企业文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进一步提升了“安徽建工”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2.44亿元、同比增长13.88%;实现利润总额26.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7%,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工程项目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16.39亿元,同比增长15.92%,实现毛利69.76亿元,同比增长30.62%,工程施工业务毛利率9.74%,同比增加1.10个百分点。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551项,合同总金额1510.70亿元,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3.81%。

  报告期,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1.52亿元,同比降低5.79%,毛利5.75亿元,毛利率8.04%。实现签约销售面积62.58万平米,签约销售金额55.01亿元。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329亩,期末土地储备面积约380亩。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发生变化。建筑企业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建筑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和地方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等投资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积极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相关建设领域市场需求继续释放,推动建筑业持续稳健发展。

  基建投资潜力依然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重大项目仍是各省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预计在政策加持下,国家骨干水网、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新能源、生态环保、高标准农田等新兴领域将迎来较快发展期。

  新型建筑工业化加速推进。近年来,在“双碳”政策、市场需求、技术革新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建筑业已处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升级阶段。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持续深化,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将基本建立,国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线,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升。

  围绕“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创一流业绩,争当中国建筑企业排头兵”目标定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实施全省、全国、全产业链战略布局和做强做优做大新兴业务板块,优化体制机制、全面整合资源、全力开拓市场、夯实项目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致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投建营综合服务商,奋力推进公司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大发展。

  在发展举措上,公司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攻坚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大力度清理整顿低效分子公司,优化机构设置,落实定岗定编,优化考核分配机制。以应用创效为目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拓展新领域新业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直面当前行业发展形势,未雨绸缪,加快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转型发展类业务和投资业务占比,逐步降低施工业务比重。二是全力拓展市场空间。深入推进全省、全国、全产业链战略布局,巩固拓展安徽省内市场,在公司“大本营”市场下最大功夫、争取最好结果。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度参与我省建设,加强重大项目、标志性工程跟踪和经营攻关,努力扩大省内市场份额。大力开拓省外市场,依托五个省外区域中心深耕属地市场,力求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带动公司产业链业务谋篇布局、开花结果。加强全产业链布局,新业务板块要加快推进省内重点区域布局,拓展全国市场,实现更大突破。三是持续夯实基础管理。严格项目经理选拔聘任,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强化物资招采、验收、结算全流程管控,向项目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加强应收账款回收,保证资金流动性,千方百计降低融资成本。严格考核督查,聚焦“企业发展增量”,以业绩论英雄、以考核结果定薪酬,推动企业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四是健全公司价值管理。切实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依法充分运用好提升投资价值“工具箱”,建立提升投资价值的长效机制。着力开展价值创造,增厚公司业绩,提升投资者回报能力和水平,讲好建工故事,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促进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成长。

  2024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抓改革、拓市场、强管理、增效益、防风险、育人才,着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975亿元,同比增长约6.86%;实现总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约6.47%。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公司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拓展经营范围,抢占增量市场。强化“一盘棋”,统筹公司资源,强化总部统筹协调、监管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全省、全国、全产业链战略布局。聚焦新市场,积极参与省内重大项目、标志性工程跟踪和经营攻关,深度参与我省“一圈五区”建设。省外区域中心要立足属地,统筹协调经营资源,带动全产业链业务谋篇布局、开花结果。坚守经营底线,明确各业态、各类型项目承接实施标准,规避市场源头风险,坚持“走正道、办正事”,依法合规开展经营工作。

  2.聚焦关键领域,加快转型步伐。聚焦新兴产业,紧跟政策风口,发展和主业相关度高的高速公路、城镇化建设、村镇改造、光伏建筑、产业园区运营等业务,在保持总量增长基础上,加快提升非施工业务比重。聚焦产业链布局,建筑施工类业务向“专精特强”方向发展,投资类业务重点紧盯有固定收益来源、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转型发展类业务要做大市场增量,实现内部协同和外部开拓“两手抓、两手硬”。

  3.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效能。扎实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所属企业全面推行定岗定编定员,确保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精简机构和人员任务。加大对低效无效、业务重合的分(子)公司清理整合力度,严控分(子)公司数量。完善全员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工资总额管理,完善全员考核及薪酬分配制度,突出重实干重实绩导向,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分配。

  4.改进管理方式,提升运营效率。探索管理架构优化,着力推进共享架构或专业化经营,进一步理清各部门各公司各指挥部职权和管理边界,实现自主管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聚焦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做好产学研用融合,积极推进研发成果转化。全面开展核心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为办公、分析、决策、监管提供支撑,加快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步伐。

  5.狠抓生产管理,确保提质增效。强化项目管理制度落实,常态化监督制度执行。严格成本费用管控,提高标前成本测算的准确度,强化物资全过程管控,健全过程核算预警、分析、应对机制,促进项目实现成本、利润目标。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强化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管理,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创优,严格质量责任事故报告和调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高“科技强安”能力,严格执行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严格工程结算决算,加强工程变更管控,确保项目成果真实性,压紧压实分子公司责任,加快应决算未决算项目清理工作。强化项目经理队伍建设,推行“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严格项目经理选拔任用,建立项目经理评价分级数据库,坚持奖罚并用。推深做实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常态化开展包保督导,争取项目早建设、早运营、早收益,提高合同产值转化率。

  6.强化风险管控,构建平安环境。聚焦资金回收,把“三清”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每月调度督查重大债权清收和库存去化。增强融资能力,科学应用各类融资工作,继续将扩大权益融资作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降低融资成本。强化投资研判分析,提升投资业务全过程管控水平,以资金回收可控为底线,全面提升投资业务质量。严控安全生产,按时调度检查,严守规程,顶格处罚,确保质量、安全、环保等逐年向好。严守红线意识、底线意识,确保各项业务合法合规。

  1.宏观经济风险。公司所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等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密切相关,受国家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建筑行业竞争、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若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波动,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影响。

  2.政策调控风险。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在市场需求和成本方面存在诸多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宏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地方财政预算、市政建设规划等均会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产生影响。若公司未来不能积极适应调控政策的变化,并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则有可能对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3.不可抗力风险。公司建筑施工主业涉及地域广泛、作业人员众多,投资建设受自然环境及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暴雨、洪水、地震、台风、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均可能会对作业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或增加经营成本。

  4.投资融资风险。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领域,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政策与市场变化明显等特点。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运营项目的增加,公司的资本支出增加较快,企业融资面临的压力相应提升。在政策调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可能会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5.财务资金风险。建筑业务规模大,资金占用高,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经营性现金流管理难度提升。一方面,基建投资业务前期投资数额大,业主结算不及时,现金流回流较慢;另一方面,民企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偿付压力较大。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逐年提升,资金支付压力相应增加,需要防范现金流动性风险。

  6.环保安全质量风险。工程项目作业人数多、作业面广、环境复杂,与周边环境交互影响,环保监管要求更趋严格,环保控制措施对公司业务运营的影响日趋显现。工程项目施工主要在露天和高空进行,面临设备失灵、土方塌陷、工业意外、火灾和爆炸等安全风险,此外,由于技术和操作原因,也可能导致人身伤害、业务中断、财产损失的出现。政府主管部门对质量监管日趋严格,对质量问题的处罚愈加严厉,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将对项目进度、成本等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风险管理的机构、制度、流程及人才队伍建设,分类防控资金、投资、经营、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落实各级风险管理责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全面加强重点项目风控管理。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具体风险特点,制定风险防控预案,保证风险整体可控。三是持续优化资金管理。坚持规范稳健运营,积极拓展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出现流动性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发展。四是落实安全风险管控。筑牢安全文化理念,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实现隐患排查、整改、治理有效贯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