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团队不断深化装配式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绿色低碳技术的融合发展,相继建造了多座装配式保障房,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准不断提升。”5 月 26 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苏宪新在南京百水保障房一期项目现场向记者介绍。
当天,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的“住宅品质提升现场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交流住宅品质提升之道,并走进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南京百水保障房一期项目,观摩这一“户型不大功能全、用材不贵工艺精、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装配式住宅。
该项目由“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小组成员“操刀”。苏宪新介绍,工业化方面,他们更突出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数字化方面,快速推进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寿命周期的集成应用;在绿色化方面,加大对部品构件的碳计量与核算,并大范围的应用绿色建材。
让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战成名”的是 2011 年开始建设的南京上坊保障房。作为当时南京市最大的政府类民生工程,它有100万平方米的体量,工程建设的质量优劣和进度快慢牵动着 10053户家庭的心。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施工效率和绿色施工水平,苏宪新带领团队踏上了攻坚装配式技术的征途。
深化设计不够详尽、构件编号凌乱、预先制作的构件制作精度不高……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苏宪新带领团队翻遍国内外学术论文、科研著作,运用“沙海淘金”战术,在稀少的实战案例中寻找共同点、触发灵感。
终于,他们找到了方向,全预制结构构件柱、梁、板、楼体等成功吊装,让工程质量和效率指数“双提升”,并创下工程成本“不增反降”的奇迹。这座当时全国框架结构中预制率最高的工程,一举摘得“中国建筑鲁班奖”和“詹天佑奖优秀居住小区金奖”。
2015 年,苏宪新带领团队转战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有了之前积累的经验,他决定将“搭积木式”盖房升级,对室内装修充分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大幅度的提升了成品房交付的整体进度和质量。
2019 年,苏宪新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坚旅程,包含19栋高层住宅及商业用房,主楼全部为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南京百水保障房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这一次,他们将 BIM 施工模拟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工期缩短 3 个月,整个项目产生经济效益800 余万元,节约木材约 90%,节约水泥约 20%,结构预制率达到 31%。该项目的装配式施工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他们从建筑的所有的环节、各个角落践行着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建造理念,将绿色、装配式、精益建造和建筑信息化技术全过程应用深层次地融合,让保障房从“兜底工程”变为真正的“惠民工程”,实现“住有所居”向“美好宜居”的跨越式转变。
多年来,工作室的成员都领教过苏宪新的严苛与认真。从南京上坊保障房开始便在苏宪新团队的金涛,如今已成长为项目党支部书记,他现在的工作习惯还是源于那些年跟着苏宪新跑现场时的言传身教。他一直记着苏宪新说的:“给老百姓盖房子,不容一丝马虎!”“实测实量务必做到 100%,达不到要求就推翻重来!”这话,金涛如今也常会说给项目上的年轻人听。
截至目前,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获得专利49 项,3 项创新成果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3 项创新成果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