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石提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时,住宅构件的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开始成为了普通民众对住宅产业化的排名前列印象。
装配式住宅因为外墙、楼梯、阳台等构件都在工厂生产完毕,只需到现场进行“组装”,由此减少了污染、提高了质量、提升了效率,因此被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地方政府大力提倡。而以万科为首的为数不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正沿着这条道路积极前行。
当装配式住宅慢慢的受到追捧时,作为其基础的预制构件生产,也开始在业内形成吸引力,记者接触的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多家企业都纷纷表达了涉足的意愿。而不久前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现场交流会”吸引了近500人参会,也可见一斑。
然而,预制构件生产究竟有何门槛,是否真如部分人所认为的“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难度不大”?还是只是勇敢者的游戏?
10月6日,北京市住宅产业化产品展示区在北京榆构有限公司亮相,这也是北京针对建筑工业化产品设立的性展示区。《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也前往参观,并走访了该企业,与其总工程师蒋勤俭谈及预制构件生产的门槛与现实环境。
在不少场合,总能听到一些观点,认为构件工厂化预制形同计划经济时代的预制板,尽管有所进步,但并无太多技术上的含金量,因此并不难进入。对此,蒋勤俭表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果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必将难以进入真正的住宅预制构件市场。”
尽管同为工厂预制,现在的预制构件不仅要求品质大幅度的提高,功能也须更完善,集成度、耐久性、结构性能,包括装饰性等要求更高。可以说,目前的预制构件所蕴含的内容与工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预制构件本身的特性要求生产企业在资金实力、场地条件、设备设施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规模能力,但这还仅是最基础的条件。蒋勤俭表示:“硬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这里说的软件包括,一是管理,二是技术。”
预制构件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环节多且专业性强。预制件能否做好的重要的条件是工艺,好的工艺才能确保好的产品,这便涉及到管理与控制,将人、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来优化配置,通过合理组合提升效率、确保品质,而效率与品质正是工业化最强调的内容。但是,这些复杂的工艺专业性较强,要求有专人进行研究,假如没有相关经验,便很难做好。
来自技术和质量上的门槛也不低。以构件生产最关键的模板技术为例,蒋勤俭介绍道,模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预制件的好坏,但是模具一般要求构件厂自行研发设计与生产。如何设计模具使构件生产更方便,更有质量保证,其中便包含了许多工艺,而这些工艺是一般的社会化公司所不了解的。而其他的技术,如混凝土技术、外墙装饰技术、钢筋的设计加工技术等都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门槛。
同时,由于不是普通的标准化产品,预制构件生产还存在比较大的市场障碍,要求从业者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工程业绩和经验,并与开发、施工和设计单位保有长期合作,才具备市场可信度。那么,对大多数无经验的企业来说,上述门槛是否意味着没办法从零开始呢?不尽然。蒋勤俭建议,有意尝试的公司能够提早开始累积经验、吸纳和储备人才,进行技术探讨研究,再辅以资源整合,或者通过收购有经验的企业等方式,完成自身积累。
“事实上,尽管预制构件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却是建筑业中最专业的一项分类。” 蒋勤俭如是说。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引导,目前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建工行业,都比较重视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对住宅产业化的认识也日益全面和深刻。一些地方还在标准规范编制上做了很多工作。,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优惠政策,如北京等地,大力鼓励开发企业用工业化的方式开发住宅,“这些都有利于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推广。”蒋勤俭表示,但是,行业依然面临体制上的问题,标准等方面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技术进步,预制构件生产技术难以从体制上获得全面推进。
而从总体市场环境来看,蒋勤俭表示,在以往长期形成的市场惯性下,寻求利益化使得承包发、合同谈判成为开发商、承包商或设计单位关注的重点,预制件推广遇到上游的阻力比较大。
具体表现在,一是行业、企业普遍没有工业化的经验,缺乏运行与管理的能力,从业者能力的薄弱增加了实施的难度;二是各利益主体关联性仍有待解决。蒋勤俭举例道,在设计费不变的前提下,设计单位希望图纸尽量少,工序尽量简单;实施工程单位出于投入产出不匹配的考虑,难以精心策划、组织施工……“行业传统已形成了全现浇的习惯,虽然明知这种模式不够好,但是,相关因素齐全,工人、模板、材料等随处可得,简单易行,对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如此,毋庸置疑的是,已经有一批开发和建筑企业愿意尝试住宅工业化,“这一些企业有的是希望行业发展、实现社会责任,有的是期望享受未来国家政策,还有一些是出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探索、出路、危机等考虑”,但是,总体仍然表现出动力不足、不够坚定的面貌,半途而废的隐忧始终存在。
那么,真正有志于与此的企业该怎么样跨越这些障碍,获得发展呢?蒋勤俭认为,除了企业自身条件外,前期准备十分重要。一是加强技术上的准备,建立对工业化的正确认识,了解基本知识,培育技术基础,加强从技术质量控制到施工管理的培训学习;二是积极从事示范项目,通过具体实践感知行业特点、技术难点及预先制作的构件的性价比、经济性能等;三是注重产业工人的培育,训练有素、经验充分、具备良好职业习惯的产业工人是实现预制构件工厂生产的主要的因素。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