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我国近年来推广的重点,多份国家层面文件及近几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都有提到要积极地推进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就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状况以及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安徽省钢结构协会秘书长朱华近日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质量、环保、安全等多重优势,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主要在现场拼装环节,还要进一步补齐安装水平、安装体系、标准工法、产业工人等方面的短板,并积极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进入商品房市场。
相比而言,安徽在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方面起步较早。2000年,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建设了两栋18层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进行试点。2012年,芜湖天航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芜湖市建设了8栋12层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作为员工宿舍。2018年,安徽省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开始大量应用在政府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拆迁安置房。
综合起来看,消费者当前最关心的还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质量。朱华就此表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产品性能与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住宅基本相当。“在专业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如果注意建筑的物理性能,是可以把防渗、防漏、防火、隔声、保温等质量上的问题解决好的。”
在工程造价方面,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要比传统混凝土住宅略高一些。究其原因,朱华认为,主要在于构件的标准化程度低,比如柱子、梁等,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工地一个尺寸。去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了《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的尺寸指南》,对构件的编码规则、常用截面形式和尺寸、连接节点等进行规定。“当各个钢结构制造厂都生产相同规格的钢结构柱梁构件时,设计单位和施工公司的效率就能够获得提升,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成本也会一下子就下降。”
今年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的通报。去年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9.3%,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8.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从通报的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并且增速也慢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比较小的情况,朱华认为,问题大多在设计院这个环节。“我们的调研发现,现在大概90%的设计院只会设计混凝土建筑,不会设计钢结构建筑。然后我们又进一步追溯,发现大学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相关课程要到研究生阶段才有,所以后续在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要做一些改革。另外,设计院也要有创新精神,现在很多大型施工公司的创新动力很足,但设计院却相对缺乏,有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设计费用。”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朱华认为,当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在工地拼装环节。“构件在工厂生产时精度容易控制,质量能够获得较好保证,消费者担心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质量上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工地安装环节。目前安装工具、安装技术水平还不够,并且很缺乏有经验的产业工人,安装体系也未达到所希望的标准,这一块的短板需要尽快补上。”
除了住宅,公共建筑一直是钢结构应用的重要领域,目前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大型场馆采用钢结构的较多。去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朱华表示,目前一些地方的钢结构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还比较少,这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设计能力有很大关系。“北京、上海现在多高层的钢结构建筑已经有很多,这跟它们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有关,安徽省钢结构协目前也在推动设计院在钢结构建筑方面的设计能力,希望能尽快取得进展。”
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产业组织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明显问题的必然选择。
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产业基地名单;2018年11月,为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对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做评估,评估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继续认定为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评估不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认定;2020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公布了第二批18个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133个产业基地名单。
为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研究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梳理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更好服务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长期从事“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发展状况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各省各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的经验做法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为行业主管部门、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等提供信息决策参考。欢迎相关城市及产业基地提供一线前沿信息或实践案例线索,也欢迎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