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半岛综合网页

探索新方法应对旧挑战 装配式建筑潜力即将显现

  • 产品概述

  毕马威于近期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2023年度全球建筑业调查》,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全球建筑业正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环境,包括持续的供应链紧张,能源、材料和工资成本的上涨,劳动力的短缺等,这些坏因可能会对建筑工程行业产生显著影响。面对这些,全球建筑工程企业正在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加装配式技术应用、主动拥抱ESG、强化组织能力建设、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等多种方式加以积极应对。

  虽然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全世界内已存在多年,但其核心价值在当前环境背景下才得以真正体现,装配式建造的应用使得工程建筑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如供应链紧张、劳动力短缺等各种挑战,并在降低碳足迹、降低环境影响和提高生产安全性等新要求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为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层面在过去几年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

  2022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扩大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使用规模,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到2035年,国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

  欧洲是预制建筑的发源地,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建筑工业化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劳动力资源短缺,欧洲更进一步研究探索建筑工业化模式。北美装配式建筑则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美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装配式建筑,其装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装配式建筑则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起步发展早,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相对成熟。可以说,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是相当成熟,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这些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昂,建筑工程企业和项目业主需要尽可能发挥工厂预制件生产价格低、现场施工效率高的优势,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性。综合这些运用更广泛的国家的历史经验,我们显而易见,装配式建筑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驱动要素是相似的,主要包括:

  这些要素有效推进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继而逐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提升。

  自2015年以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的提升。在传统建造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对多层、小高层办公及住宅建筑的改进和创新,装配式建筑占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之比逐年提高,但是依然与发达国家的渗透率相差较大。如前言所述,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的构建是“十四五”期间行业加快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与任务。在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当下,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逐步发展亦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且仍处于初期阶段,但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发展正不断加速,国内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商品住房、公共建筑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领域均有应用。其中,由于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全力支持、建设方式高度适配等因素,装配式建筑将在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住建部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提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在“十四五”期间,40 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 650 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也出台有关政策,明确鼓励或要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采用装配式建筑。在建设特点层面,保障性租赁住房与装配式建设高度适配,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统筹建设,项目体量大,以批量建造为主,而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规模越大,成本优势越明显,因此保障性租赁住房采用装配式建筑具有成本优势。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房屋的个性化程度低,建筑规划设计和结构设计都较为标准,符合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特点。

  然而,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装配式建筑在落地实践与应用场景拓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业内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共识,各地执行验收标准差异较大,导致专业部品适应性、通用性和配套性较差,无法在不同项目中进行重复利用,存在大量浪费。

  在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方案设计过多关注外在效果,导致存在大量非标和异形构件,需要模具开发进行个性化生产加工,造成生产企业成本增加,同时非标和异形构件对安装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安装的不确定性。

  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专业人才与技术方面的差距都相对较大。由于高校技术探讨研究未最大限度地考虑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整体需求,更多专注于对局部环节中的单点技术进行持续深化研究,导致技术探讨研究零散化,没办法形成由点至面的整体性技术成果。同时现存技术研究多集中于结构的装配体系,过分强调PC的装配率,缺乏完整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也导致方案无法系统化落地。

  装配式建筑作为系统性工程,其设计、生产、施工等全链条中的所有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但由于目前产业链上下游议价能力不平衡,且缺乏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机制,导致企业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产业链合作的利益增值,没办法实现产业链协同,使得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成本普遍高于传统现浇建筑的建设成本。

  国内当前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更多与智能建造相结合,毕马威的智能建造咨询解决方案,致力于为政府部门、大基建企业,提供包括可行性分析、蓝图规划、流程的优化、伴随式全过程管控辅导等一系列服务,确保为客户提供创新的、全面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通过全面访谈与制度审阅梳理业务全景,识别管理痛点及智能建造的价值机会点;从应用覆盖度和落地效益性两个维度出发,进行实施可行性研究,总结经验、挖掘推进难点及根因。

  通过对标借鉴同业重点场景、流程与路径,异业重点借鉴组织变革与落地推进模式;围绕价值链,结合国内外实践趋势,规划在数字设计、自动招采、智能生产、智慧施工、绿色运维等领域的场景设计。

  结合智能建造场景进行工作业务流程梳理和细化设计,输出配套机制建议,将试点流程优化方案现行流程作对比,评估差异化和适用性情况;基于毕马威的流程分析框架,制定执行效果评估的指标模板,在试运行完成后,对落地效果进行精准评估,指引后续逐步优化改进的方向。

  联合行业生态伙伴,搭建匹配智能建造体系推广应用的培训体系,协助对项目进行落地辅导,辅导过程中建立问题记录及跟进机制;在项目各阶段通过研讨工作坊、专家分享等形式进行行业实践知识传递。

  作为行业龙头,某央企龙头建筑企业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府号召,以“装配式建筑”作为智能建造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工厂建设、研发技术、模式创新等举措,在发展装配式建筑之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应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挑战带来了宝贵经验:

  积极推进智能建造创新链、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通过联动研发、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总承包、PC工厂等板块,搭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全链条;通过在设计、采购、施工各环节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一体化商业模式;并基于一次评价、工业化专项设计、全专业综合图、精细化施工图设计的完整流程,构建系统化的装配式解决方案。目前该企业已多次完成上述商业模式的实践,基本形成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服务能力。

  总之,通过BIM技术,能轻松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和协同合作,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项目中,毕马威结合国内外BIM技术的发展成熟度分析,提出企业的BIM模式转型需要从战略文化、组织治理、流程机制、数据标准和工具平台等方面做好前置准备,分步骤有策略地推进,首先抓好源头产品端、然后做精建造体系、最后实现高效的数字化运营,从而绘制出BIM模式转型的完整蓝图,也为未来装配式工业的推广、以及全面实现智能建造打好基础。

  毕马威中国建筑工程行业服务团队进一步探索本地市场,能够为建筑工程公司可以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咨询、交易咨询、管理咨询、风险咨询、ESG鉴证与咨询等服务,通过专业见解助力建筑工程企业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多重挑战。

  未来,毕马威中国将继续依托其前瞻的行业洞见与丰富的专业服务经验,携手建筑工程企业凝聚发展共识、增进合作交流,提供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相关的诸多咨询解决方案,包括财务与税务咨询服务,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研究可行性分析、蓝图规划、流程的优化、伴随式全过程管控辅导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为客户提供创新、全面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支持,助力建筑企业深化装配式建筑,迈向工业化、绿色化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咱们不可以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