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古城保护工作深入推动,一些沉淀岁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对于如何更好地做好古城保护工作,守住历史记忆,本报特别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带领我们共同解开古城保护的密码。
中国建设报:“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
张广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先生等学者提出要保护像北京、开封、洛阳等曾经作为古都的城市。过去的郡、县、府城都有整体规划,这些城市的规划、建设,在世界上都独具特色,所以较早提出要保护好这些城市。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侯仁之、郑孝燮、单士元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议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国家城市建设总局要求除了保护文物古迹之外,还要保护文物古迹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保护整个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1982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请示,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正式拉开了我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序幕。
目前,经过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已经有142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近800个,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有1200多片,不可移动文物有76万多处,历史建筑已经划定了6万多处,当前还在陆续划定和公布当中。这些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形成了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中国建设报:您作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专家,参与过很多保护工作。在保护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张广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制度实施42年来,在每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关于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中最大的体现便是保护理念更健全,2013年,习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提到要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什么是正确的保护理念?对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来说,既要保护好,还要发展好,更要改善民生,它的目标是多元的,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的理念是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好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的一般民居街区,多采取改造拆除建设的方式,这使得很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整体性受到了破坏。
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多年的实践,过去的保护理念,如今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方面,除了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还要对传统民居、一般老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外观的同时,也要进行内部的更新,使之适应现代化生活要求。
对历史建筑不能是“一视同仁”的,有的是保护、有的是修缮、有的则是内部改造。对于整个古城来讲,也要分区、分类对待:是文物的,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去保护;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要按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不是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也不属于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一些老城区,可以有一些现代化的建设,要延续历史风貌。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保护,对历史城区的保护,采取三个层级的保护理念,符合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建设报:还原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一座古城或许历经不同时代,应该按照哪个时代的风貌进行还原修复?
张广汉:一座古城,每个时代都会留下历史的印记;一条古街,每个时期都会留下不同的建筑。所以在反映地方特色的古城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中,统一中是有变化的。比如一条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既有明清时代的建筑,也有民国时候的建筑,还有一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建筑,这些建筑没有必要统一恢复到某个特定时代,应该保护各个时期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这些都是历史的记忆和历史文脉。
但对于一些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比如说楼房,能采用整治改造的方式,使得它和整个街区的历史环境更加协调。
中国建设报:当前,一些古城中仍有居民在老建筑、老街区中生活,如何将古城保护与社会民生相结合?
张广汉:在古城当中,现在仍有居民在生活,古城和街区由于历史久远,街道狭窄,市政设施不完善,再加上人口增长密度逐渐增大,居住环境变差了,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些加建、违建,使得房屋、街区越来越拥挤,所以在保护古城的同时要考虑更新。
适当地疏解古城的一些功能和一些院落过密的人口,务实改善古城和街区的基础设施,使得每家每户都能够有成套化的厨房和卫生间,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的一些基本需求,让这些老城区、古城区里的居民,也有幸福感,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国建设报:对于一些古老的建筑,在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如何很好地保护住原来的风貌?
张广汉:古建筑要分类保护和利用,比如有些是价值比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建筑的利用,我们倾向于把它变成一个公共文化展示的空间,所以要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去修缮好,利用它作为文化展示的载体。
对于大量的传统民居,主要由政府补贴,老百姓一起参与、一起修缮,修缮好后,还是由老百姓继续在里面居住。在制定规划和实施更新改造之前,一定要征求居民的意见,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认真解决这些困难。不能因为老百姓有困难,便认为这些房子不适合居住了,就把他们迁出去,然后将房子改造掉。要以当地居民生活的需求为主,来判断哪些设施需要改造。
中国建设报: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比如说如果居民的需要跟改造要求有冲突了,应当怎么处理?
张广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是很复杂专业的工作,要专业人员去编制符合标准要求的保护规划。规划里确定哪些建筑采取什么样的保护修缮改造方式;哪些区域价值比较高,要按照街区保护的要求严格保护它的风貌;哪些地区可以做一些新的旅游开发或者新的设施建设。
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历史街区,往往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单独看价值不高,但是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建筑群或者一条街区的时候,它能够代表古城某一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历史文脉,也是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空间。对这些传统民居,我们该怎么对待?这是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所以我觉得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里的大量的传统民居要修缮外观,内部设施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
中国建设报:请您说说在古城活化利用和业态塑造方面,如何突出地方特色,避免过度同质化导致古城“千城一面”?
张广汉:造成古城“千城一面”的根本原因是拆真建假,虽然建的是仿古建筑,但是新建的往往千篇一律。避免“千城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去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脉,包括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因每个古城在建造过程中都会与所在的地理环境相融合,使用的材料、房屋的形式都与当地的材料和气候相适应,有自己的城市特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不同时期的建筑共存,体现了古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如果拆真建假,都体现一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就是千篇一律的做法。
另外一个就是业态,我认为在古城活化利用的时候,要利用好这些文物和历史建筑去展示古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当地特色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用政策去鼓励当地的文化传承,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古城里面有发展的空间,也要结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有必要进行创新发展,突出地方特色。
同时,引进一些新的业态,比如咖啡店、奶茶店、民宿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为了让整个街区业态达到可持续,要注重加强管理。如果不加以管理,非常容易导致一条街区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而且什么好卖大家卖什么,都做同样的业态就同质化了。
中国建设报:古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和技术、资金的持续投入。请问保护资金如何保障?来源主要有哪些?
张广汉:古城的保护和城市更新要采取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市场参与的方式来进行,不能大拆大建。
目前,古城保护的资产金额来源最重要的包含国家的专项资金、各省市地方政府的资金、产权单位产权人的资金以及其他私人投资。比如,国家文物局成立了文物基金会,通过国家财政的资金,选取一些像松阳县这种传统村落比较密集的县城,保护修缮传统民居,然后活化利用。这些都是国家专项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有益的补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公共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的修缮;政府资金大多数都用在街巷里的基础设施的改善、街巷里整体风貌的保护以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修缮活化利用。
对于私人建筑的修缮,我认为要有奖补,这些建筑虽然是私人产权,但因为有风貌保护要求,在修缮的时候,比如根据保护要求一定要使用青砖青瓦,不能用红砖机瓦,青砖青瓦目前比较贵,红砖机瓦虽然便宜,但对风貌有所破坏。让私人去修缮房屋,由于这些行为具有一定公益性,所以政府应该给予一定补贴。
还有的地方也在探索吸引外部的私人来投资,比如扬州的仁丰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街道办事处搭建“平台”,当地居民不愿意继续居住的,可以把房子租给街道办事处,外来投资者通过街道办事处将房子租过来,按照保护要求自己去修缮,之后可以用作私人博物馆、养老住宿等。这也是带动消费、带动投资的一种好方法。
中国建设报:良法是善治的基础,目前,我国都有哪些有关规定法律法规为古城保护、开发和管理保驾护航?
张广汉: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实施42年来,法律和法规越来越完善,目前已经形成文物保护法、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标准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去年开始,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法也列入全国人大立法的计划,正在制定和征求意见当中。
中国建设报: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在古城保护中,是否也有这些新科技的用武之地?具体在哪些方面?为未来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哪些思路?
张广汉:现在古城保护也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数字技术,比如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委托中规院建立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数据库,构建国家和省市联动的数据更新和监管平台。研究综合利用大数据、AI和VR等新技术,采用视觉高清地图场景的虚拟合成、视觉定位、运动跟踪等,构建高精高效低成本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的虚拟增强现实展示技术,把虚拟展示和现实结合起来,让旅游参观的人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实现文化综合展示与互动的体验。
目前,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去旅游,去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在亲身去当地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每间房子过去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样的历史事件等。同时,通过数字博物馆这个平台,可以把愿意去传统村落投资、修缮、租用的外来的投资者和当地的村民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村落的活化有更多的方式和方法,未来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目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去做。
中国建设报:古城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受益者、传承者。请问普通人能为古城保护做些什么?全社会还应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来保护传承古城历史文化?
对于旅行者,在古城旅游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文物,爱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损失了,再建一个新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或者没有了。尤其是在旅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火,这方面有很多惨痛的教训。
对于居住在古城中的居民,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在名城、街区、建筑的历史是什么。要有主动的意识去保护好、宣传好,配合政府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不私搭乱建,不做一些损害街区的事,比如不注重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
近年来,四川阆中市始终把古城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尊重历史、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立足历史传承,全力保护阆中古城这座“世界千年古县”。
阆中古城保护坚持精准维修、微改更新,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精细精准保护。针对古城房屋因年久失修出现损坏情况,要求业主采取传统工艺、传统流程、传统方法、传统材料进行维修,切实保证古建筑本体、保持原有历史风貌。
江苏苏州市有着大量的老街巷、老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苏州探索数字化赋能古城保护的新路径,围绕古城14.2平方公里54个街区,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古牌坊等历史要素以及人文典故开展调查研究、甄选梳理,健全古城要素全息档案,运用无人机、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等手段,对古城内重点文物建筑开展三维建模,精确还原文物建筑全貌和主要构造。
西藏江孜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不断加大对重要文物的保护力度,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自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目标后,房地产行业迎来了一套强力政策“组合拳”。福建省福州市同时跟进,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优化调整措施,包括优化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支持商品房营销推广、调整项目开发条件等多项内容。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多个售楼处和房产中介机构门店发现,多项政策利好叠加,市场反应积极,重点楼盘看房量、到访量大幅上升,楼市回暖信号明显。
近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3部门联合发布《江苏省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所需物品和材料购置补贴实施细则》,快速推动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和法规,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定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目录(第二批)》并于近日发布公告。
杭州南星桥、城东、钱江世纪城等多个区域二手房中介门店,中介经纪人均表示已接到内部通知,11月30日正式执行,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均由3.0%上调至3.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充分的发挥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扎实推进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工作,逐渐完备背街小巷功能设施,挖掘背街小巷文化内容,初步形成“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管理有序”的背街小巷品牌,逐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近日,重庆市对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作出优化调整,以更好支持缴存人购买刚性和改善性住房。
从“试点”走向“示范”——天津滨海新区打造特色“5个一”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
南孔古城展新貌 源头清水润信安——浙江衢州打造江南低丘河谷地区海绵城市典范纪实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召开视频会议 进一步做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治理欠薪冬季行动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