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独家揭秘!千吨大桥90度转体背后的故事

2023-11-14 新闻中心

  (记者 鹿赛)说起大桥转体,杨凌人并不陌生。2014年11月,杨凌大道上跨陇海铁路转体立交历经一个多小时,成功实现双幅同步顺时针80.1度转体。而就在前天,扶杨眉公路转体桥又一次完成华丽转体。不同的是,这次是逆时针90度旋转,转动角度大、精度要求更高。如果不是在现场亲眼看到,视线记者也不敢相信,在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微小变化中,100分钟内东西走向的大桥居然真的转了过来,成功转体成南北走向。它究竟是如何转动的?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12月19日下午,视线记者再次来到转体桥所在地——杨陵区揉谷镇除张村,采访到了大桥的建设者们。

  沿着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桥墩,视线记者来到了转体桥下方,走近一看,才发现桥墩内暗藏玄机。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广松说,转体桥其实就等于磨盘,建造时预先在墩身下方的承台中间设置转盘,然后再通过千斤顶、钢绞线等转体装置牵引梁体转身。

  而技术要点在于上下球铰的安装,也就是上下两个球型磨盘。这么大的磨盘中心轴的误差必须在0.1毫米内,球绞上下高差不能大于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误差,对精度的要求可想而知。而这还不是工程最困难的地方,最难的是与铁路部门协调,转体时铁路停运的那100分钟。“转体桥建设需要5个月,而争取这100分钟我跑了一年。一个是因为铁路各项规章有很严格的手续,还有一个是陇海线分钟就要过一辆车,怎么样找到合适的时间段,合适的日期,这一段时间还要与转体桥工期相吻合,这个是最难的。”

  转体桥顺利完成预期动作,让担任项目经理的曲云虎着实松了一口气。他坦言压力很大,经常晚上睡不着觉,他最担心的是现场的安全保障工作。“虽然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了,可没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所有的事情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我们的工程是项目经理责任制,就是保证100年内都不能有任意的毛病,而我就是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啊!”

  在走访中视线记者还了解到,中铁十四局是由建国初的铁道兵四师改制而成的。铁道兵是人民陆军的一个技术工种,曾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和共和国铁路大动脉建设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拌合站的板房内,视线记者也见到了这里唯一的一名铁道兵——今年55岁的田宝胜。他说,自己其实今年已经退休了,可常年在外的生活让他反而不适应在家的日子,好像建设工地才是他真正的家。于是,他主动提出回归一线年来到杨凌扶杨眉公路项目工地,成为一名路基工人。“青藏线、京九线我都参与过,全国可能有5、6个省市没跑过,其它都跑遍了。我们以前没这么多机械化,就是用铲子徒手干活。‘封山开路,遇水架桥,没有咱们不可以完成的任务。”对于经历了大半生常人很难来想象的艰苦工作,田宝胜却开朗、轻松地叙述着,让视线记者深深感受到老一辈铁路军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和品质。

  【记者手记】100分钟大桥转体的背后,是各个工种的建设者们背后的汗水与付出。他们常年在外,以工地为家,勤恳、踏实、敬业奉献,舍弃了家庭的温暖,错过了子女的成长,然而这些话题,他们都一笑而过,不愿提起,那是他们心中柔软、不可触碰的角落。与此同时,技术的精准要求、繁重的工程量以及只可成功不可失败的精神压力,让他们把这项工程视为自己的良心工程,我想大国工匠精神莫过于此。这就是大桥转体背后的故事,这也是无数个工程者们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为这些默默无闻在工地线的建设者们衷心地说一声:谢谢。有了你们,我们的出行才更加便利,有了你们,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四通八达、繁荣富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