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是一次基于田园场景中的新田园主义哲学的空间实验。川西林盘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乡村人居聚落,规划后的项目,不仅带给村民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可能,还给村民整理出了更多的生活、生产使用空间和面积。
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清源村,建筑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通过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探索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
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清源村,建筑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通过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探索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对酒厂的衰败外壳进行集中整治并优化了室内空间,将原有的生产区域改造为会展大厅、文化展区、休闲吧馆、创客学院,并新增了丛林餐厅,打造了一处建筑、田园、游客可以同步进行“多维呼吸”的公共空间。
本项目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大雁山脚下一个僻静的村子旁。设计开展之初,设计师就确立了利用场地中丰富的水体及原生植被资源,大面积采取轻度维护的原则和理念,从山林、河塘、湿地、路径等四个方面着笔,体现对原生态的延续。
项目旨在将客户家族产权下的历史住宅改造成带有独卧的舒适度假房,并在需要时为家庭聚会提供足够的空间。房屋位于葡萄牙乡村中心区一个保存较好的小村庄中,靠近边境,至今已闲置近半个多世纪。房屋静穆庄严、优雅美丽,拥有巨大的改造潜力。
衢州市正式对外发布《衢州乡村未来社区指标体系与建设指南》。发布仪式同期举办了龙游县溪口乡村未来社区启动区开园仪式,这是衢州市首批建设中的首个开园的乡村未来社区启动区。在这里,看书,吃饭,喝咖啡,进出无人超市,一“脸”搞定;智慧球场设备会为球员抓拍精彩瞬间,方便大家转发朋友圈;进入“邻里盒子”,能轻松实现无人办事,还能借助智能设备连线工作人员解决纠纷。云端“大脑”,引导社区居民和经营户主动参与到家园的日常管理中来。
该项目将乡间农舍开发成酒店,旨在成为乡村旅游热潮的一部分。设计面临的挑战是改造历史悠远长久的、位于橄榄林中心的建筑。人们在安达卢西亚旅游时,很难不注意街道的绿植,当地人深信其价值并引以为傲。因此该酒店需要融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基地后面的美景使人第一眼就印象非常深刻。设计的重点是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特质。
该项目的构建概念始于这样一种探索:利用相互分离的建筑体量来创造多样且互补的室内外生活体验。在Woodside镇的乡村环境中,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场院落和标志性的形式为项目的外观和功能赋予了灵感。住宅由主屋、办公室和谷仓三座建筑构成,它们围绕着以水景为核心的中央庭院分布,构成不一样的室内外起居空间。“除了这三座建筑,”首席建筑师Greg Warner表示:“项目还包括一个由三座凉亭排列而成的泳池区域,作为第四个结构与主体建筑形成对应。”
在村庄布局上,大多房屋背靠北面山丘,以争取最好的采光朝向。同时,房屋周边会留有充足余地用于家族扩建,不同家族的房屋由道路串联,又被梯田分隔,形成了看似零散,实际紧密联系的传统家族式乡村聚落。大家保持一种合适的空间距离,既能保证隐私,又能有效联系。所有家族单元又被村公所、祠堂等公共建筑联系在一起。
10乡村文化礼堂“小村客厅”建筑规划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 杜春宇工作室
山水围合历史以来也被视为理想聚落的必要条件,与自然互为整体的时空观念也是传统以来的美学思想。“水、石、竹、田”等农民的生产要素的梳理和连通意在阐述现时的“竹喧归浣女,清泉石上流”,所以‘小村客厅’正选址在新老村的衔接处,不但步行可达性强,汇集人流的同时也强化了空间的交往功能;结合原有的水塘和交通节点设立公共配套,便捷服务村民的同时致敬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
该项目位于斐济瓦努阿莱武岛的Naidi村庄,自原先的社区大厅因失修而不再使用以来,Naidi村庄已经有7年未曾修建新的大厅。考虑到这一问题,当地的一家非政府组织(Naqaqa施惠基金会)与事务所CAUKIN Studio取得了联系,希望为村庄建造一座新的社区大厅,从而为400多位居民和75户家庭提供聚会、庆祝和活动场地。按照斐济的传统,社区大厅代表着一个村落的文化和管理中心。
青海省祁连县白杨沟村位于青海湖北线景区卓尔山脚下,沿卓尔山谷地分布着成片的龙鳞大白杨。这里夏季光照充足,冬季瑞雪封山,周边山上雨雪汇集成溪穿过村庄。村庄的回族、汉族、撒拉族村民与这片白杨林一同生活多年。场地本身最大资源即是分布在溪谷两侧疏密有致的龙鳞白杨林,方案希望能够通过林间路径与主题景观的精心布局突出这片林地高低错落的场地特征,为村庄营造一系列舒适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该建筑位于穆罗斯的Miraflores,是一座拥有传统特征的小型乡村综合体,由数座石砌小屋和一系列曾经用于存储和晾晒谷物的谷仓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陡峭的场地上,最初只包含两个相互连接的体量,并沿用了加利西亚地区的传统住宅布局:马厩和厨房是建筑的主体,后者配备以烤炉和石制的冷藏间。跟着时间的推移,场地上又增加了第三座建筑,并且进行了多次更改和调整,从而扰乱了原有的建筑特征。三座体量顺应场地的坡度而建,避免了大风的干扰,但同时近乎封闭于穆罗斯河口的壮观景象,从而在建筑内部形成一系列彼此隔离且光线不足的狭小空间。
“在上村”是中国建设银行重点扶贫工作对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由于土地贫瘠、人口转移和产业更替等原因,经济条件逐渐落后。自2017年开始,我们有幸参与到其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试图以设计的手段对其做出改变。经过与长期驻扎在当地的扶贫干部的沟通,我们确立了“精神扶贫”的策略,将工作重心放在村中广场周边一系列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建筑的改造和重建上,以一个重新被强化的精神核心加强全村的凝聚力。
该项目地点属冲积扇场地类型,并在其中心部位形成由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集水湖区,这便也决定了它在地形、水文、土壤及植被等方面环境敏感型的场地特征。距离杭州市区1.5小时的车程,建德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所在区域位于富春江沿岸视野最为开阔的部位,该酒店的建造定位即使之成为如《富春山居图》之中所描绘的如诗般的休闲度假地,打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现代田园生活方式。同时,作为建德市首家高端酒店,期望它能够发挥带动当地旅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在禾众基金会网络(Solidaridad Network)的委托下,阿姆斯特丹事务所Tjep.与孟加拉国的Vaastukalpa事务所共同在孟加拉国的乡村地带修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市场设施。该项目是SAFAL提案——即“可持续农业、食品安全和连接”计划的成果之一。该计划是与荷兰驻孟加拉国大使馆共同开展,旨在帮助小农、女性和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品质并增加收入。Bagherhat、库尔纳、杰索尔、萨德基拉和Narial等乡村社区均是该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孟加拉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尽快满足现代国际食品的标准,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环境,以此来实现公正公平的贸易,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
地块位于村主干道边,紧邻溪水,现状为废弃厂房,长约25米,宽16米,三面紧邻农居,一面隔路临溪水。建筑原始状态很差,屋面瓦、墙体基本报废,只有几根红砖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顶部每跨设置一个天窗,除了满足采光需要,更引入周边的山景,做为乡村记忆馆的核心功能空间,在这里可以感觉到自然山水和传统手艺,现代生活的融合。内部空间朴素自然,墙面内外一致,地面则用水泥做磨光处理,屋顶则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结构美感,软装也以原木为主,使建筑、室内融为一体。
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非常大,乡村空心化,人员外流,大量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本案面对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的方法,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
乡村铺子位于村口,方案试图恢复中国传统乡村的“村口”空间,把村口一栋老房子改造成公共活动的空间场所,希望用一些传统的布局法和工法完成对村口传统的重建,重新塑造村口的公共性。在传统的乡村里,村口是村落和自然的分界点,有标志和分隔功能,有交通组织功能,有休闲集会功能。通常村口要有棵大树,还有个亭子,村中有个广场,村边有宗祠和家庙,才能说是完整的村子。有的村口道路穿过一个小房子,叫路亭,供村民和过客休息,这类建筑大多为村里宗族机构组织,由村民集资兴建或由个人捐造。有些地方村口是个广场,作为辨认道路、计算脚程的参照,还可当作集市,在特定时间也可以供应茶、暑药或草鞋。
这个小屋面积大约66平米,因为临街,所以窗户被抬高离地90公分,保护室内隐私,房间中长而宽的窗户将乡村风光引入室内。室内空间划分简单却又简单得让人心醉。客厅与卧室同处一室,以低矮的储物柜为界线,卧室的标高比客厅降低几部台阶,面向公路后的田园景观。储物空间积极利用地板下面的空间。使得整个房间看起来空间开阔而通透,无论哪个方向的乡村风光都可以被尽情享用。简单的生活并不是人人能拥有。业主在这里将在这里继续展开自己美好而理想的乡村生活。
原始的本地石头结构、观赏Slemish山壮丽景色的开阔视角,业主要求的舒适朴素的住宅内观是我们设计时关注的焦点。这些要点和石头结构的保存与稳固一起造就了这座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住宅。住宅的设计融合了新技术和传统建筑技巧,同时加入了可持续理念,创造出散发21世纪气息的乡村住所,而非简单地模仿或重现传统的方式和方法。
这是一个在原有建筑上重建,且尊重周围场地的乡村住宅。老建筑包括地面层和地下层,新建筑加建了一层,在南面保留了大的入口大门。新建筑基于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老建筑的重要元素,运用木材和玻璃做成特别的门及窗,形成了新生。这是一个尊重过去,体现自我,在当代中兼具传统的重建新建筑。
这些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微型建筑被设计为一系列带触角的树状空间,向天空生长以获取光与影,他们有的坐落在田间、有的在树林中、有的从废弃的村庄残墙里生长出来、有的在水塘中营造一个漂浮的剧场。继第一个微建筑“桃屋”之后,第二个微建筑“废墟书屋”坐落于20公里外孙窑老村一处土坯房残垣中。
以植入和空间换置等手法进行移民搬迁的工作,通过公共空间的秩序恢复和散点的分布规划来化解新旧隔阂,恢复乡土文化的自信。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对宋家沟村历史文脉及本地宋长城文化进行糅合提炼。利用向村民旧砖瓦材料的收集过程,使村标的设计自然而然的从村庄内部渗出,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
清名桥古运河之滨,故取名为“南禅观水”。原址是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较为保守。旧建筑四周封闭,室内光感不强,楼道狭窄,藏匿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改造后的建筑,依旧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房间“溯、泛、泊、泽、瀚、澔、润、漾、湛、泓、渡、湉、漪、澹、澈、澄”,皆以水字旁的字命名。干净利落的线条,的原色墙面和金属,传达克制冷艳的美感,几何性和构成性创造出中性、纯粹的空间体验,粗犷别致之中不乏细腻的笔触。铁锈板、简约的落地玻璃及独特的导向系统等现代设计元素,赋予了老宅新的活力。
在满足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需求下,又要体现其作为独立美学空间的多样性。老街南下塘仍旧保留着当初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古镇风貌。更新后的入口处,细木格栅窗替代了原有的密闭花格窗,更加轻简有温度;外凸原木落地玻璃窗的运用让室内外空间更敞亮通透。咖啡厅侧面开辟出进入室内的通道,褐色砂石中青石板路曲折迂回,营造出温婉江南的意境。推开主入口实木大门,是一个艺术展示区,兼具接待、艺术沙龙、展厅的功能。作为展厅时,空间内部的接待台和休闲长椅可瞬间变为吧台和展台。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由落地大玻璃窗隔开,两个空间纵深相互延展。
坐落在山坡之上,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为30米。村落周边古树参天,群山怀抱。青石板路蜿蜒伸展,加上周围树木森森,烟雨濛濛之际,炊烟袅袅之势,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闲置景象。
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村落文化标签和精神符号。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因时间关系,缺乏对村落文化特征的充分挖掘。同时建设的复杂性也使得设计不单单是单纯的建筑或景观的营造,更像是对村落文化的挖掘和特征的重塑。
设计的对象选定为村西口一栋普通却又有些特别的房子。普通是因为它就是江浙地区近现代乡村最基本常见的单元建筑类型,而特别则是因为它处于小聚落的“村口”,它区分了村落和田野的边界,并从场所特性上应具备作为“村口”空间所独有的指示性和公共性。应村委的要求,决定把这个基本沦为仓库的小房子改成可多功能使用的活动室。
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因借“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于梨树、梨花、清风、光影中成就天地之纯粹。小屋散于果园阡陌纵横中,于梨枝之巅,览花果之盛,互不相望,各具风景。淡季作为果农劳作休憩之用,花季则幻作野奢农舍,最大限度满足游人与农民的不一样的需求。单元之间可以互相组合形成游人所需要的聚落,使人们领略“花海一粟”的魅力。
蕉岭棚屋落座在粤北地区的田野之间。作为一间乡村客厅,它完全开放,提供村民闲聚、暂留的可能,又具备一定的对外展示功能。在设计起始之前,原场地东侧已有一组相对完好的老祠堂。我们将其与门前的池塘保留,作为轴心,其余的破败房屋需拆除重建。让新建筑在南、西、北三侧建立围合,西南角入,西北角出,新老建筑间的过渡区域形成内院。
位于成都大邑东部天府田园度假区,在国家乡村振兴,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向乡村存根溯源这一大背景下,打造以田园酒店(民宿)为核心,以科普亲子,主题乐园,康养文化体验为活动内容的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农科基地展示中心作为整个项目的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展示中心,也是一种传统川西民居田园生活的一种标志。
项目基址位于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体已坍塌, 仅留有部分外墙与老屋室内及天井的台基地面。本项目是将高家老宅废弃坍塌院落激活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用6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公共空间,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背景和文化展厅的功能。
位于前洋村入口,紧邻国道,是前洋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也是村里人走出乡村的第一站。这里规划的农夫集市是一座集宣传展示、电子商务平台、农业教育、土特产线上线下交易、乡村物产田园体验与一体的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筑。
业主华腾牧业希望用这栋建筑来展示猪肉的工艺流程和猪肉产品展示,并以此作为整个牧场发展观光业的起点。以靠建筑用了复合乡下施工的红砖、混凝土、水洗石、自然光、水、工人的意外的“自由发挥”共同设计了这个猪场。设计完成后,这栋建筑成为一栋介于产品营销售卖大厅、美术馆或者展览馆之间的建筑。
本项目是利用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建造一个全公益性市民书屋。毛石和混凝土砌筑的码头长宽约40米*14米,设计中32*14米的书屋主体钢结构框架被6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码头上,架空建筑形体的底层为原有码头空间,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
通过对村落整体调研、综合考量,建议将紧临干道、弃建已久的一处宅地征用做新村委会,室内以共享、开放为原则,打破村委会常规以封闭式房间为主的布局,除了必要的会议区、财务间封闭外,只加设了两间封闭备用房间,其它区域都设为开放式,结合设置了很多便利的休息坐区、阅读区、交流区空间。
青龙坞是一片古村,隐匿在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如何在一个紧凑空间里保证住宿区的私密性,又要同时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这一个项目带来的最大挑战。
大坊荷兰创意村是由NEXT architects所负责的一个中国乡村振兴项目,旨在通过中荷文化的融合碰撞,在都市化潮流盛行的当下,打造一个独特的中国艺术村。其中,NEXT architects主要负责了总园区的设计规划,及相应建筑单体及其室内空间的设计。同时,这一个项目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紧随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号召与潮流。
本项目是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但厢房、倒座、围墙和院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的石块。场地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从外面看似乎什么也没发生。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石窝(露天)剧场的前身是一座小型采石坑,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露天剧场作为一种公共性场域,也会给所在的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它可当作广场使用,为当地人提供公共集会的场所,也可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形成公共交流。建筑师认为这样的处理在单纯美化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和产业功能。
小石村是四川一个急需灾后重建的空心化村落,设计团队根据四川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营造了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以连接传统与未来社区。屋顶的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修茂的竹子从天井中生长出来,为各层空间提供了景观和与自然的亲密度。
丙丁柴窑位于景德镇浮梁县前程村,基地环境清幽。柴窑又称作景德镇窑或镇窑,正遭遇现代技术和新的烧制方式的冲击,面临消亡威胁。希望借助柴窑的复兴,带来更多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关心关注,带来乡村技艺传承和经济发展新的契机。
龙坝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划地兴建了一座2500平方米左右的菜市场,场地北高南低、边界参差。对此,设计师采取了由内向外的设计方法,从场地中心开始布置平面,再逐步向外推敲功能,慢慢渗入到周围不规则的边边角角中去。
发昌村位于河源市紫金县东北侧,是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村里大多壮年都已外出城里务工,设计师以木、砖为主材。以一种融入“自然”的方式介入对场地的改造,为留守的老人、儿童创造一个温暖的庇护所。
前洋村农夫集市位于前洋村入口,紧邻国道,是前洋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也是村里人走出乡村的第一站。建筑利用山边两座废旧的老宅改造而成,两栋老房子修旧如旧,木梁青瓦,完全保持了这里原有的风貌。
徐家大院是特色田园乡村中一组产业办公综合服务建筑。位置在乡村边缘,是密集的乡村与空旷田园之间的过渡。布局延续村庄肌理特征,顺应道路与周围房屋布置。
步路乡是一个正在经历规划与整改的村子,结合场地现状与财政预算,选择了两栋具有典型性的建筑进行改建。也希望修建后的房子能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梅湖沿岸的标识与规划环湖主路上的两个特色建筑。
油坊坪村地处秦岭北麓,村落地处山区,每年盛夏时节,在此聚集了大量周边市县前来避暑的人群,常日却鲜有问津。村内以留守人群为主,劳动力流失严重。为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工作,以技术扶贫的方式,尝试探讨景观这一手法对于大秦岭地区乡土景观的传承与新解。
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条件,孕育了项目所在“陈家铺”的崖居聚落形态。改造项目的起点,是村民礼堂旧址,其在整个聚落中已经是体量庞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新建筑,将改造成为村里的图书馆。
当地政府已经将这个土楼改建为一个儿童学校,并且对其进行了一些个体层面的改造,例如加入了新建的厕所。我们的这个原型将现有的一扇小窗转变为一个新的入口空间,从而将一个新的公共图书馆引入了这所土楼学校。
项目位于信阳市光山县殷棚乡,属于大别山潜山丘陵地区。区域内山水相依,风景优美。建筑作为神山岭生态观光园项目的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在园区内的接待、饮食、休闲及住宿等服务。建筑共三层,设计团队选取“层叠退台”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下一层的顶部成为上一层房间的户外活动空间,每个客房都有独立的“空中小院”。
九女峰书房位于泰安市岱岳区东西门村,毗邻神龙大峡谷,东临五岳之首——泰山。基地四面环山,满山乱石如群羊,拥有俯瞰峡谷沟堑、远望山峦诸峰的广阔视野。在北方多岩石的厚重山峦之上,反差性地留一片空灵的白,成为设计最初的设想。设计希望在此建造“一朵悬停于山间的飘浮云絮”,回应泰山云海的波澜壮阔。
九峰村位于福州的“后花园”北峰之上,四面环山,中有溪流,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村中有很多老房子,于是,经过沟通和协商,他们愿意把不好住的老宅出租,利用这间已经多处变形的老宅子为九峰村建设一座乡村客厅。整个改造的核心目的是创造一个大体量的“会客厅”,能够接待来客、开会、培训或者喝茶小聚。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