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为新时代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近年来,江西省坚决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三个五”工程,着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413个、省级传统村落157个、传统建筑2万余幢。
省委、省政府将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列入省级重大改革项目,由分管省领导领衔,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重点发挥“三支队伍”作用。一是干部队伍。建立省直单位与传统村落点对点扶持、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公益诉讼协作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年度向同级党委政府专题汇报等制度。在全国首创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课程进省、市、县三级党校,不断的提高领导干部抓保护传承的意识和水平。省级层面举办干部培训班、召开现场推进会,强化干部理论知识培训。县级组织部门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纳入村支书培训课程,分批次对全省村支书进行轮训。立足专业人干专业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岗位纳入省考。二是专家队伍。成立省级专家库,组织规划、建筑、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家和教授开展“设计下乡”活动,引导高校、设计院所、企业派出专家团队开展驻村服务,构建“校村共建”“设计师驻村”等制度,建立“样式雷”学校,推动古建筑修复与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制定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负面清单、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管理办法等,组织并且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优秀农房设计的具体方案征集活动,县、乡镇落实“图集+服务”,动员群众参与方案的选题、设计和评审,实现专家团队与服务主体良性互动。三是工匠队伍。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很多都靠师徒的口授身传,为有效解决“人去技消”问题,提升传统村落规划建设水平,深入实施乡村建设工匠培训计划,将传统建筑工匠纳入乡村建设工匠培训体系,提高全省工匠技能水平,全省现有传统建筑工匠队伍1468支,工匠总人数达1.2万余人。同时,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7家单位,开展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行动,将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考评内容,纳入市、县、乡三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
资金匮乏是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江西坚持多条腿走路,探索多元化投入,着力解决投入难题。
争取专项资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创建、重大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项目申报等方式,全省有175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00万元,共计5.25亿元。抚州市、瑞金市、吉水县、婺源县、进贤县先后被纳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点,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4亿元。省级安排专项资金超3亿元,各县(市、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2.39亿元。积极整合别的行业资金,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安排5000余万元支持传统村落文物保护修缮,省农业农村厅投入近9000万元用于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
撬动金融资本。联合农发行江西分行共同建立信贷支持联动机制,鼓励以县为单位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首批入库项目30个,拟贷金额近100亿元,目前已有6个项目获批,拟贷款金额18.52亿元。鼓励各个地区发挥区域优势,积极与金融机构开展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合作,打造特色金融理财产品。金溪县在全国首创“古屋贷”金融理财产品,已有11.88亿元用于2000余栋古建筑修缮;龙南市政府与人保财险签订客家围屋保险协议,为60处客家围屋提供1.93亿元安全风险保障。
盘活社会资源。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引入保护发展基金、实施旅游收入反哺等办法筹措民间资金,据统计,近几年,全省传统村落共吸引26.6亿元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鼓励乡贤和村民出资、捐资、集资,参与传统村落建设和传统建筑保护。仅上年度,全省传统村落村民自筹保护资金约5276.9万元,村民捐款捐资约1802.5万元。2023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下达3200万元用于重点县传统建筑抢救性修缮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拉动社会资金5.4亿元投入。
对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简单地作为瑰宝“供”起来,而是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其“活”起来,实现建筑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
突出居住功能。把握“房屋要人住”的客观规律,防止“人去楼空”。编制《江西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推行“市县编制、专家评审、省级备案”制度,启用第三方评估办法,优先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居住等现实问题。编印并推广百套农房设计图集,探索建立农房建设带图审批、按图施工、依图验收制度,引导群众对传统建筑进行合规化改造,让传统建筑成为“外表五千年,内部五星级”的宜居宜业新住宅。
筑牢富民理念。依托特色资源,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让传统村落既能吸引“流动人”,又能长期“留住人”。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和“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运营模式,依托传统村落发展特色产业,全省建成“毛笔村”“白莲村”“蜜橘村”等特色产业传统村落267个,吸引回乡新乡贤1865人、新村民5250人,共有12.5万传统村落村民原地就业,全省传统村落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28.53万元。婺源县打造精品古宅民宿600余家,每年吸引游客110万余人次,2万余人吃上旅游饭。
加强文化传承。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红色文化、村规家训、农事节气、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价值功能。全省有401个传统村落完成村规民约上墙,376个传统村落完成村史村谱编写。依托江西VR产业优势,打造传统村落“线上博物馆”“数字档案库”“网络直播间”等新兴载体,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拓宽数字化直播渠道,让传统村落插上数字化“翅膀”。中央电视台《“县”在出发 古村新韵》大型融媒体直播,江西专场在线万人次。启动拍摄江西省传统村落为主题的百集国际文史纪录片,线上连载、线万人次。通过举办传统村落“寻宝”“村跑”“村晚”等活动,打造四季采风“古村行”、跟着赛事“古村跑”、驻足写生“古村漂”等品牌,让赣中的赣鄱文化村落、赣东北的徽州文化村落、赣南的客家文化村落、吉泰盆地的庐陵文化村落、赣东的临川文化村落走近你我,一起“守望一方水土,勾起一抹乡愁”。
下一步,江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统筹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高质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真正让传统村落存于历史、活在当下。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