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通讯员 蔡泽辰 孙钰荔 江组 记者 嵇尚东) 在江都区大桥镇仁寿社区繁荣街13号,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原刘厚之故居)刚刚修缮一新,粉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平整的青砖地面,精美的砖雕,彰显着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这座宅院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建筑美学底蕴,还传承着一位先贤兴办教育、造福桑植的家国情怀。
刘厚之(1878至1936),幼年家贫,幸蒙私塾先生关照,得以免费读书,后经商有方成为地方巨贾。1920年,刘厚之到大桥经商,感念当年师恩与自己幼时求学不易,兴办“养田义学”,购买田地,以出租收入助贫困子弟上学。刘厚之去世后,家人秉承遗愿继续兴办义学,至1940年日寇侵占大桥才停办。
大桥镇历史背景和文化研究会会长戴启程介绍:“我们通过走访大桥镇高龄老人,查阅相关史料获悉,刘厚之在大桥购买了140亩‘学田’,收取佃租用于办学,其间受益学生约2000人,不少成为栋梁之材。其中1954年在战斗中牺牲的华东海军舟山基地战舰大队政委高一心烈士,曾在这里就读。”
“1939年,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挺进纵队二、三支队指挥部设在刘厚之故居,陈毅在这里下榻和办公,一系列战斗命令、指示,以及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的宣传标语从这里发出,点燃抗日火种,在苏北大地星火燎原。”戴启程说。
挖掘老宅承载的历史故事,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是大桥镇古镇保护的生动实践。
大桥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近千年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十分兴旺,元朝时已经成为长江下游北岸大镇。经过历史沉淀,大桥镇原汁原味保留了以塌扒街为纽带,以清朝和民国时期住宅为主的街区,拥有古建筑200余座,建筑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
“古镇保护,既要保护‘形貌’,更要存留‘记忆’,守护好乡愁。”大桥镇文体旅工作负责人介绍,“我们在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中,突出挖掘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通过全方位展示,彰显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围绕老宅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大桥镇历史背景和文化研究会做足功课:走访本地年长居民和老宅主人后人,收集地方文献、口述史和老物件,详细进一步探索古宅主人的生平事迹、每间房屋具体用途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历史档案、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缮方案。截至目前,大桥镇已相继修缮袁氏祖宅、徐氏祖宅、黄冈别墅、楠木厅、束星北故居等6座老宅,并为15处古建筑建立了历史背景和文化档案。
据介绍,下一步,大桥镇将进一步强化文脉的传承和赓续,让千年古镇绽放更美的时代芳华。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