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25日,以“风雨华章砥砺前行”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会议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以下简称“名城分会”)主办,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协办。此次会议旨在回顾名城分会成立四十年来的峥嵘岁月,分享各地名城保护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展望名城保护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望四十年,名城分会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成绩斐然,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委员们的接续奋斗,他们不负使命担当,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致辞环节,名城分会顾问委员阮仪三、汪志明、王瑞珠、朱嘉广、单霁翔分别发表了视频致辞。
阮仪三表示,传承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预见、有总结、有反思、有践行,做名城保护工作的先行者、引路人、实干家。汪志明提到,名城分会成立的初心便是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通过四十年的坚持,这一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慢慢的变成了国家重要的政策。王瑞珠认为,未来,名城分会要继续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的探索及研究,不断深化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认识,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地制宜地探索保护的新方法、新路径,推动保护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单霁翔表示,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看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效果。朱嘉广也对名城分会成立四十年表达了祝福与期待。
青岛市副市长解宏劲在致辞中热烈欢迎与会嘉宾来青岛共庆名城分会成立四十周年。他展示了青岛市作为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性,回顾了青岛市在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方面的实践工作,包括制定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和实施保护规划以及中山路、大鲍岛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复兴。他指出,青岛市将继续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城市发展,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邀请专家学者为青岛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提出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名城分会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业界权威学术平台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对名城分会长期以来在促进学术研讨、深化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认知以及推动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向无私奉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名城分会自成立以来,已成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所获诸多荣誉与名城分会等分支机构的贡献有着紧密联系。号召专家学者全面准确理解党中央精神,专注学术、勇于创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是依据,为学科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城市规划与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回顾了我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提出,虽然我国名城保护领域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但在法律依据、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仍需加强完善。此外,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让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更多不同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不相同的领域的社会力量加入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行列中,一同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事业持续发展。
名城分会走过四十年,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的历程相伴而生,统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守住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底线。
名城分会主任委员张兵在发言中强调,名城分会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历程、锻造出不朽的学术精神。通过会前向许多老委员的请教以及交流讨论,名城分会四十年的发展大概能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拓展期和新时代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期(1984年~1995年),在我国城市规划全面恢复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制度创立的背景下,1984年,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学组成立,1991年更名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委会”)。这一时期,持续推动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出台,开展了古都、古城、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出版了最早一批关于名城保护的教材、论著等。
第二阶段:发展期(1996年~2005年)。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学委会不断探索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了名城保护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系统化。
第三阶段:拓展期(2006年~2011年)。学委会持续加强国内国外的学生交流合作,认识和顺应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不断引领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四阶段:新时代(2012年至今)。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精神,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多规合一”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探索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促进了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繁荣。2023年更名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
四十年来,名城分会的几代委员用他们的辛勤付出,凝结出为国奋斗、追求真理、团结互助的不朽精神。展望未来,名城分会将薪火相传、携手努力,继续引领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创新。
名城分会荣誉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认为,名城分会的使命之一可以是明确、坚守并不断深化和丰富对保护哲学的理解和阐释,使之影响整个社会及规划管理。需要回顾和思索遗产观念的源流和历程,从有意的题刻到无意而成的历史见证;从单体、群组到历史区域、城镇,包含杰出建筑与“平凡”建筑、城区的关系;从终止的、静态的到活态的;从保存到“保护+振兴、复兴”;从有形的物质到无形的非物质等。对待活态遗产,如历史城镇和街区,要区分其中的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采取不同的保护程度和方式,处理好保存与发展、振兴与业态的关系。
名城分会荣誉委员曹昌智首先代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向名城分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他指出,当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和城市全方面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进一步加强保护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对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名城分会应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继续发扬引领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学术创新精神,逐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名城分会荣誉委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付殿起分享了自己对名城保护工作的认识。他认为,名城保护的核心是把建筑、文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重新认识这个城市历史和街区之间的美。在实践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形成完整的保护机制。名城分会不光要在学术理论上进行探讨,也要做实践的引领者。
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指出,新时代要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守正创新,不断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通过专项规划,推动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本体和环境,阐释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要研究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职责,推广居民参与传统风貌建筑或院落内的保护与更新,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希望和各位委员一起,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保护规划不光考虑保护,还应该要考虑发展。名城分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以平遥古城、苏州古城等为例阐述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她认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制度具有整体保护和存留本真的思想,需要充分注重规划的力量,活态保护,与古为新,达到保护与发展兼顾的目标,还要积极发挥名城分会在国际交流领域把中国理念与实践向国际进行推介的关键性作用。
在四十年历程中,从先驱到后进,正是一代代名城保护人的薪火相传,持续推进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探索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效。
名城分会荣誉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原城乡规划司调研员傅爽发表了自己的随想。她表示,名城分会搭建起开阔眼界、梳理保护工作思路、了解保护工作新动向、交流学术观点的桥梁。老一辈名城保护工作者对保护工作的执着,激励着已经退休的同志力所能及地参与保护工作,同时也高兴地看到中青年同行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挑起名城保护工作的大梁,他们是未来名城保护工作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
名城分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提出,名城分会各位委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智库支撑作用,在不同岗位承担起守护名城职责,体现了应有的社会担当。要讲好名城保护的故事,宣传好、展示好名城保护工作者的经历,弘扬好他们的担当作为。同时,要做好青年人才的托举,去感召、培养名城保护的青年力量,让更多年轻人、后辈力量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名城分会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从学术传承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名城保护工作的经历,介绍了名城保护领域创新性的探索。他表示,名城分会的各位前辈在推动名城保护事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关心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面向下一个四十年,年轻一代的名城保护工作者应更加坚定传承和发扬前辈们的宝贵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为国家的保护事业作贡献。
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赵中枢总结了三组关键词——薪火相传、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坚守。他说,名城分会是致力于名城保护的团体,是致力于发掘和继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团体,是站在中国营造学社和禹贡学会巨人肩膀上的团体。名城分会的工作特色在于通过团队合作实现学术与人才的传承,在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理念指导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从理念到实践,在全世界内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展望未来,名城分会将植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土壤,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结合科学性与普及性,使名城保护成为社会的普遍认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舸,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潘丽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林,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师冯斐菲和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四级调研员许从伟等名城分会委员,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文化遗产只有在活化利用中才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近日,习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来,作为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青岛、北京、福州、景德镇等地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典型经验做法,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推动名城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老城迸发全新活力。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滕军红以《系统保护有序利用——青岛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及利用实践探索》为题作报告,她表示,回顾青岛市成为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三十年,在城市战略方面,重视老城保护、文脉传承;在底线管控方面,坚持整体、真实保护原则,建立了名城保护、保护要素专项规划的保护规划体系,形成了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施政策、标准导则等构成的法规体系;在管理机制方面,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构建了市级统筹、区级实施、市区联动、分工协作、保护管理机制,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保护利用新模式,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指出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体现为:一是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他强调,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是北京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成果,是构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实践,整个申遗过程的社会广泛参与,更体现了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要求的核心目标。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帆分享了福州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探索。习同志在福州市工作期间格外的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福州市牢记殷切嘱托,持续保护好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张帆表示,做好名城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健全规划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将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名城保护实施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依据。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注重管控,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统筹好政府主管部门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就景德镇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作报告,他提出修缮工作要从始至终坚持保留多时期建筑的独特风貌与记忆载体。在建筑功能上,设计应尽量基于原有功能进行适应性提升,保留作坊群本身的历史氛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确保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对于如何发掘提升社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价值,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实践为例,提出做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要用保护的观念看待整个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每一个老旧社区存在到今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的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方式,以整治改善、保护传承、改造提升为主,既要优化空间结构,也要凸显历史背景和文化布局,拓展公共空间。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洪涝灾害成为威胁古城街区乃至城市安全的主要的因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认为,我国一些古城从选址、规划、建设和维护都体现了防灾减灾的理念,对于如今处理城水关系具有非常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从黄河流域古城防洪排涝的智慧能够正常的看到,防灾减灾不是单独的专项工作,而是贯穿城市规、建、管始终,具有底线性和系统性,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做到系统施治。同时要充分传承城市防灾减灾的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统筹。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总经理陈卓介绍了敦煌从“多规合一”试点、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当前研究与展望三个阶段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开展的研究探索。他认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是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从敦煌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线索,梳理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体系,通过价值识别与空间安排,对整个遗产体系实施精准保护和监管,把各类资源系统活化利用起来。
名城分会委员、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张松表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经过实践探索,积累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经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城市是国家和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的宝库,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任重道远、意义重大,需要从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角度深刻认识城市遗产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众多挑战,形成环境遗产系统性保护观念,构建大保护格局,健全整体性、协同性保护机制,全方面提高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能力和空间治理水平。
最后,名城分会主任委员张兵对全天会议进行总结。他认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名城分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会议是名城分会发展的新起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未来将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推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像名城分会前辈们所倡导的,有预见、有总结、有反思、有践行,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继续发挥好引领学术创新的作用,团结一致,共同谱写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华章。
会议同期,在名城分会副秘书长霍晓卫的主持下,石楠、伍江等8位嘉宾上台参与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成立40年纪念文集》和《我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故事》两本书的发布仪式。
习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线日上午,国家主席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习宣布,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房山区公共租赁住房剩余房源“快速配租”的公告》。
自2022年以来,石柱县紧抓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的机遇,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针对农房的质量安全、建设管理以及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攻难点,促进乡村振兴,确保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近日,湖南省常德市发布《关于调整常德市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倡导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建设全区首个旧物置换中心,居民家中的沙发、桌子、柜子等大件旧家具经过收集、处理、评估后进行陈列,市民可以在周末挑选心仪的物品。
9月3日,由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办,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会等单位承办的2024年湖北省住建系统“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暨现场观摩活动在武汉电影制片厂一期A地块项目举办。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