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是全世界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有效保护并活化这些历史资源,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新价值,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艺术乡建作为一种乡村建筑与艺术创新融合的社会实践,主张借助艺术化手段介入乡村建设,该过程有助于激发乡村社区活力,增强乡村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筑遗产保护概论(第三版)》即基于艺术乡建的建筑遗产保护展开了探讨。
该书首先强调了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书中不仅列举了历史建筑所承载的艺术和工艺,更深入挖掘了其地位象征和对当代社会的教育价值,作者觉得在文化全球化和城市同质化的背景下,保护不同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遗产至关重要。其次,这部作品详尽介绍了建筑遗产保护的很多方法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实地保护、修复和数字化记录等。其次,通过一系列分析不同案例,作者展示了各种技术的适用情境和潜在挑战,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且实践导向的视角。最后,书中还对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以及公众的角色和责任进行了阐述,呼吁各方的参与和合作,以确保建筑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建筑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不仅增进了读者对建筑遗产价值的理解,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思考的深度。
作者通过大量实证调研对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威胁和困境进行解析,指明现阶段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建筑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遗产建筑目前处于不同程度的被破坏和忽视的状态。现行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往往集中在物理结构的维修和保护上,忽视了对建筑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维系。而且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建筑遗产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高需求往往会使历史建筑被拆除并释放土地价值 ;其次,跟着时间流逝,许多传统建筑技艺和材料逐渐失传,给修复工作带来了难题 ;再者,社会大众对建筑遗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 ;此外,不当的商业化开发也常会破坏建筑的历史氛围 ;最后,对建筑遗产的保护缺乏综合性规划,导致保护效果不佳,造成资源浪费。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保护策略,包括政策制定、资产金额的投入、公众教育、社区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等。艺术乡建的理念和方法在该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艺术乡建的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后半期,当时欧美国家慢慢的开始重视乡村文化遗产与景观保护了,并尝试通过艺术介入来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与建筑师们开始联手,通过艺术工程和建设项目来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跟着时间的发展,艺术乡建逐渐从西方世界扩散到全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实践活动。在我国,随着传统村落衰退问题逐渐凸显,艺术乡建也受到慢慢的变多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并试图将其应用于我国乡村的建筑遗产保护和地区发展中。艺术乡建主张通过艺术介入和设计创新来保护和活化乡村建筑遗产,它强调利用本土材料、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表达方法,来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韧性和社会活力,从而促进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方特色,同时也加强社区居民的身份认同以及归属感。基于艺术乡建要求做建筑遗产保护,需要践行三方面要点 :
1)要将尊重传统与创新结合。在保护建筑遗产的过程中,保护主体需尊重建筑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同时融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2)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在建筑保护和改造项目中,保护主体需注重建筑遗产的实用功能及其历史形式的和谐统一。
3)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双赢,即通过艺术乡建项目的实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提升乡村地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
立足书中给出的建筑遗产保护原则以及保护流程和实施建议,并结合艺术乡建实践特征,总结出基于艺术乡建的建筑遗产保护流程和具体策略如下 :
保护主体需要设定详细的目标,这是整个保护工程的基石。目标的定义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不仅要精确指出哪些具体建筑遗产需要被保护(如特定的历史建筑、遗址或者文化景观),还要概述其预期成效(如恢复建筑的原始外观、提升结构安全性或者提升公众参与度)。
这一步骤要求保护主体广泛收集资料,这包括对目标建筑物的历史背景进行文献回顾,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研究应深入建筑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使用的材料以及设计上的独特之处。
这一步骤涉及对建筑遗产当前状态的全面调查,例如结构的稳固性、古老材料的完整性等。除了当地考验查证,也能够使用问卷调查、社区访谈等方式,进一步探索当地社区对这些建筑遗产的看法、需求和期望。这有助于揭示社区成员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并为建筑遗产的未来使用提供参考。
为了确保对文化遗产或自然遗址的长远保护,保护需依据建筑状态评估结果制定一个细致的保护规划。该规划不仅要明确划定保护的具体范围、界定各项修复工作的技术路径和方法,还需制定一个合理的预算计划和实施的时间表。
在对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精心保护的基础上,为建筑注入新活力,即通过将艺术和现代功能融合,使这些建筑重焕生机,成为乡村社区的脉动活力。如通过在建筑中安装艺术装置或加入现代设计元素,既展示建筑的历史美,也创造一个令人惊喜的现代艺术空间。此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将建筑转化为能够完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艺术场所。例如将建筑改造成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会议和活动空间,也可以改造成艺术画廊,展示本地艺术家的作品,还可以改造为手工艺工坊,保存当地传统手工艺。
社区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力量,因此设计有效促进社区参与和互动的场所至关重要。对此,保护主体可以围绕建筑的在地域文化内涵,设计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互动区域。例如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术家针对本地文化特色为建筑规划设计艺术专栏,让建筑成为传播本地艺术文化的场所。
在艺术乡建项目的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项目主体需要聘请专业的艺术家作为监理,专门负责指导艺术部分项目的施工工作,力求维护建筑原本的风貌,同时引入艺术元素和现代功能,以增强建筑的现代活力和可持续性。
积极的社区参与对保护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至关重要。保护主体可以组织社区公共会议,邀请社区成员直接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居民们可以自由表达他们对建筑遗产地活化和利用的想法,为艺术乡建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社区和项目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收集社区的反馈和建议,对改进项目具有积极意义。
项目的完成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为了确认和保证建筑遗产得到长期保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后期管理和维护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资金的持续筹措以及定期维护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这样做才能够确保项目不仅在完成之初达到目标,且能长期保持其价值和功能。
在艺术乡建项目完成后,保护主体可以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项目评估。评估内容应覆盖项目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建筑物理状况的改善程度,还应当评估建筑的艺术性、文化代表性和社区融入程度等。
基于效果评估结果,保护主体需要深入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之后的建筑遗产保护项目提供重要的参考。
保护主体可以设立社区基金或民间艺术家激励机制,推动社区和民间艺术家参与艺术乡建项目维护工作,以此充分的发挥民间力量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确保建筑遗产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同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为一代又一代的居民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综上,艺术乡建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艺术乡建项目,不但可以有效保护和活化建筑遗产,还能促进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相关学者还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将艺术乡建与城乡规划、乡村景观设计以及乡村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建筑保护策略,以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