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千年古城如何“焕新”?大咖齐聚三亚支招→

2024-06-05 行业新闻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崖州古城保护开发”,设置“大师讲堂”、崖州古城保护与开发专家研讨会、崖州文化研讨会、保平村讲座等多项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何依等业内人士、相关规划设计单位学者围绕“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崖州古城规划开发利用边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崖州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挖掘崖州文化渊源,把脉三亚文化遗产,不断探索可行之路,助力推进崖州文化持续焕发活力与魅力。

  三亚市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崖州文化在中华文明版图中具有独特地位,有着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举办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交融、文明的互鉴,逐步提升海南自贸港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对崖州文化的系列挖掘、创新型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三亚在新时代注入生机动力。

  一座古城,是一个城市的气韵所在,也是一个地区“活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连接着乡愁乡韵、文化情感。

  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的崖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分布着文明门、古城墙、少司徒牌坊、崖城学宫、广场及两侧民居建筑等众多古建筑。

  对老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深度,考验的则是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文化素养。如今,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使得不少“老街区”沦为单纯的“吃喝玩乐一条街”,使得名城名镇变了味。

  “城市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财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在研讨会上提到,标志性建筑遗产是形成古城风貌的第一景观与空间氛围,在保护与开发中做到“修旧如旧”是第一要素。

  与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曾主持海口骑楼老街的修缮。在“修旧如故”的整体规划思路里,修缮团队根据600多栋骑楼的不同现状分类分级施策,通过保存式、恢复式、再生式3种修缮方式,既让现代商业和生活模式在老街里“扎根”,又能整体延续骑楼老街原有风貌、保留街区肌理。

  崖州古城的规划中应如何守住古韵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顾问、原副总规划师郝之颖认为,崖州古城不仅仅是一个古城概念,而且是一个空间集合概念,周边的水南村、保平村、保岗村,及山区雨林和海洋文化等等,形成一个历史背景和文化要素的集合体。

  因此,守住崖州古城的古韵应从整体上对周边古建筑、古村落进行保护。近年来,三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对历史名村、历史古建筑进行保护。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水电燃气设施改造困难……“改善生活需求”与“原真性保护”的矛盾,这一摆在众多老街古镇面前的难题,如今也是崖州古城保护与开发亟须解决的问题。

  “怎样在保护中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古城保护带来的成果?这个是我们从始至终思考的问题。”研讨会上,三亚市崖州区委副书记、区长童立艳讲到一个故事,崖州古城一位居民曾对她提到,因为受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家中老宅子不能拆了重建,一家人只能住在老宅子里,甚至影响到了孩子婚恋情况。这样的情况在当地还有不少。

  对古城保护与开发,不仅要考虑城市文化的传承、历史记忆的保留,也要满足老百姓对便捷、舒适现代生活的需要。

  对此,常青表示,城市更新需从除旧布新走向因旧为新、与古为新,即适应性再生。适应性再生并非动辄推倒重来,而是注重运用好“留改拆拼”的空间策略。

  此外,多位参加会议的专家也提到,在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须警惕居民的“流失”。在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下,一些历史街区只保留了“躯壳”,出现街区“绅士化”“空心化”的现象,老街遭到破坏的同时,也丧失了滋养传统民风韵味的土壤,导致人气和活力不足,甚至成为冷冰冰的“陈列馆”。

  “公共场所、街道生活,在未来更新改造中不能当成一个负面的东西铲除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何依提到,在走访崖州古城的过程中,居民在公共场所围在一起,喝着椰子汁聊家常的场景令她感动,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延续性,而街道上生活着的商贩、居民,也体现出古城的活力与生机。

  不可否认,保护传统风貌是历史文化古城的第一个任务。但是,单纯地把老街“围”起来、“关”起来,却不可以真正发挥出古城的价值,也无法让古城真正“活起来”。

  实际上,保护和利用不是有你无我的单选题,而是要“鱼”和“熊掌”兼得。如果能在改造中延续历史街巷的风格,创造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引入适配的商业元素等,也能打造出宜居宜游、汇古融今的整体效果。

  面向未来,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之下,海南的文旅产业需要更有活力的产品供给。全国各地的优秀案例可供给崖州古城借鉴,如苏州的平江路,历经千年,格局格调始终不变,风华依旧,网红店从老宅中开出来,评弹声与吉他声遥相呼应,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

  协调保护与开发,更需注重从“物质更新”向“内容载入”转化。浙江工业大学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以栋认为,崖州古城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古城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进行全方位的梳理,通过激活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无论是怎样的开发,崖州古城都不能抹去了历史原貌,拆散了文化骨架,这是参加会议的专家的一致看法。实际上,多年来崖州古城早已沿着这一路径前行,每到假期,打柴舞、崖州民歌便会在崖城学宫等地展演。

  思考古城的未来,多位参加会议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科技的力量。孙以栋提到要加强数字科技赋能再现历史背景和文化场景;蔺宝钢也认为,当下的科技文化为古城镇文化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视觉语言。

  向外观察,能够正常的看到拥有1300多年建镇史的乌镇,站在“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风口,正在经历一场古韵与科技触碰产生的蝶变。向内思考,能够清晰感受到崖州古城不远的崖州湾科技城正在兴起,将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科技的创新力量。

  只有真正挖掘当地文化,做到守正创新,方能真正协调好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古风古韵与烟火气息和谐共生,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5月31日,在2024崖州文化研讨会上,海南省崖州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助力崖州文化研究工作实现质的提升。

  据悉,该研究会成立后,将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对崖州历史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为会员提供科研课题学术方向咨询信息和业务咨询服务;深入挖掘崖州民间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联系省内外、国内外、业内人士,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积极开展崖州文化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崖州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使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崖州历史文化是三亚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海南省崖州文化研究会是落实三亚市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崖州活动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崖州传统文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崖州文化研究传承发展高地,更大程度上打出文化三亚品牌。

  崖州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会成员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崖州文化研究工作,将崖州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展现崖州璀璨瞩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特有魅力。同时,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崖州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助力崖州文化研究工作实现质的提升,打造文化三亚智囊团,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三亚市崖州区,以古崖城为中心,分布着城墙、崖城学宫、广济桥、迎旺塔、盛德堂、保平村民居等诸多古建筑。青石板、老民居、古城墙,举目皆风景,四顾皆文物。

  近年来,三亚有关部门通过整合资源,活化利用古建筑,让其成为人文教科书、文化场馆、百姓舞台等。崖州古建在“活”出新意的同时,也要“活”得长久。要让崖州古城持续焕发活力与魅力,有何途径?应如何发力?5月31日,在2024崖州文化研讨会上,古建专家、企业代表们为崖州古城活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看来,文物最大的价值在于真实性和完整性,想要实现崖州古城的最大价值,第一步就是做研究。“对崖州古城进行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研究,基于历史依据制定古城的修缮与活化的规划,并深入探索其文化内涵及独特性是修缮、活化崖州古建的基础。”徐怡涛说。

  “汇聚相关专家学者对崖州文化研究是推动崖州文化发展的路径之一。”当天,海南省崖州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海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省文联副主席、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蔡葩表示,海南省崖州文化协会是聚拢人才、开展针对性研究的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对崖州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挖掘。

  “考虑到未来的活化利用问题,在开展古建筑修复之前,就应该做整体性计划与安排。”徐怡涛说。

  “在骑楼街吃夜宵、在古城墙旁,老树下喝椰子水……这样富有烟火气的古城让我内心非常触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何依在夜游崖州古城后发出感慨。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崖州古城最大的魅力也正是在于此,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与这座古城紧密相连,历史文化也因此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得以存续。

  徐怡涛认为,崖州古城聚人气,一是需要与当地社区、居民相结合,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崖州古城的活化利用中;二是媒体发挥作用,提炼出崖州古城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其出圈。

  “利用当代先进的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展示体验,也能够推动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徐怡涛说。

  32年前的夏天,常青就与海南古建筑产生了联系。32年后,他依然带领团队在海口骑楼老街进行持续性保护。同样是夏天,他这一次来到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崖州古城,分享他对历史建筑及历史建成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观点和思考。

  “尽管我的题目没有用保护两个字,但是我们保护是含在再生里面,也含在更新里面,因为保护是前提,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传承发展,这才是未来。”5月31日,在出席2024崖州文化研讨会时,常青以《探索城市更新中的适应性途径》为题介绍了他对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建成环境的思路。

  常青认为,古今中外的城市都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不断演化更新的,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与国家发展战略息息相关,我们国家的一些老旧建筑及街区在不断改造更新里已今非昔比,造成了“后名城时代”的现象。对于当前城市尚存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成环境,我们应该探寻“修旧利废”“留改拆拼”的再生之道,保护其肌理,在不断地城市更新中适应变化,以防城市的历史记忆载体和可识别性彻底灭失。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以栋:激活历史文化基因 推动文旅创新发展

  “崖州古城要走好文旅融合的路子,激活历史文化基因,持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创新。”5月31日,在2024崖州文化研讨会上,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以栋以《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三亚崖州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为题,深刻剖析崖州古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一系列融合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孙以栋认为,文旅融合已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旅游这个手段,鉴赏各地民间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在参加当地多样的活动中,感知了解体察当地的文化。

  在孙以栋看来,虽然崖州古城具有文旅深度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当前古城发展仍面临部分城门楼与城墙填埋,古城轮廓难以辨识;历史街道界面发生明显的变化;公共空间分布凌乱破旧;传统风貌日益消失等问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手机站

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移动别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