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备受重视。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对技术精细度要求高,要专业度极高的从业者。10月27日~29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德才股份主办的2022历史建筑(含文物建筑)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培训暨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座谈会在青岛德才大厦举行。现场邀请了来自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授课,从理论到实践,从基本知识到最新工艺,从设计方法到工程示例,全方位为学员授课。参与的行业青年技术骨干均表示受益匪浅,也加深了行业的理解,并表示做好了持续深耕行业的准备。
近期举行的2022历史建筑(含文物建筑)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培训暨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座谈会可谓“大咖云集”。本次培训邀请了多位行业权威专家,用参与培训的学员的话说,“能一次性听这么多专家讲课,实在是太难得了!”
本次培训活动邀请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淳庆,四川省政府参事、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建,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淑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仕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张鹏等。培训中,这五位历史建筑权威专家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从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与实践、基本知识、设计方法、保护修缮技术、保护与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工程实例、历史建筑营造技艺的内涵、传承等方面开展培训,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跨界思维,建立学员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科学理念与全面认知,积极推动我们国家民族建筑技术骨干培养和行业健康发展。
据悉,本次参与培训的学员多为行业青年技术骨干。27日上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淳庆进行了《近代砖木建筑遗产的保护技术探讨研究》,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青年技术人员一边拍照一边做笔记,不时记录下听课心得。“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这么多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亲自授课,特别难得。”参加培训的一名技术人员表示,本次培训中有五位专家授课,每堂课约3个小时,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且专业性极高,个人需要回去慢慢消化。
历史建筑是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调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但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工程本身有其特殊性,该类工程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项目多牵涉到国家文物保护甚至历史传承问题;工程分布分散,大规模成片历史建筑群较少,单体项目规模较小;对技术精细度、设计艺术性要求比较高。这一些行业特点也决定了古建修复行业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行业,需要更规范的行业准则。
作为历史建筑修缮领域的头部企业,德才股份近些年热情参加主持编写了《寺庙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作业规程》、《中国古建营造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明晰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以德才股份为例,在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过程中,该公司遵循“修旧如故”的设计理念,创造性运用现代元素重新阐释民间传统文化的神韵,近年来承接了高密红高粱影视城、中山路沿街两侧外立面整治项目、四方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改造项目、西宁民族风情街、长沙铜官窑古镇、芜湖鸠兹古镇等数百项古建筑修缮、改造和建设,在业内获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呈现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于参加本次历史建筑(含文物建筑)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培训,多位青年技术人员表示受益匪浅,通过座谈会也加深了对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认知。“业内专家亲自授课,从理论到实践,专家们倾囊相授,我和很多同行交流,大家都表示学到了很多。”一位青年技术人员表示,培训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行业对人才的爱护,也做好了持续深耕行业的准备。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牛永波在活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历史建筑修缮修复对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非消极作用。牛永波表示,青岛市持续开展历史建筑的修缮修复工程,不断推进中国民族建筑在青岛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氛围,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李春林认为,历史建筑、文物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历史作用,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志。要实现民族建筑事业的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培育更多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这也是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培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此外,对行业的广阔发展前途,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看好”,但目前全国范围内持有古建筑工程壹级承包资质的公司数较少,这也需要行业头部企业承担更多责任。
对此,德才股份常务副总裁王振西积极表态,德才股份作为山东省首家国内A股主板上市的建筑业企业,具有国家园林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将积极承担城市更新任务,主动承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助力历史城区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另外,德才股份将与行业内的各位精英深入交流、一同学习、共同进步,以独特的设计理念,严谨、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施工体系,创造性运用现代元素重新阐释民间传统文化的神韵,为推进中国民族建筑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