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宪法规定土地全民所有,禁止买卖出租的国家,怎么会长出以土地买卖为基本交易行为的房地产这个违宪怪胎?
随着三大改造结束,195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终止了房产交易,正式终结了地产资本的生命。1956-1978年间,我国在先积累后改善的大思路指导下,保障城镇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形成了以“国家统包、无偿分配、低租金、无限期使用”为特点的福利分房制度。
以北京为例。1966-1976年间,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约50元,双职工家庭月工资100元左右。房屋租金仅0.24元/使用平米。房子使用面积按20平米计算,则每月房租为4.8元每月,不到月收入的5%。
1982年前我国有两次改革试点。先是1979年,我国在部分城市试点全款售房,售价为房屋的土建成本价。习惯了“福利分房”的职工,觉得买房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试点效果并不理想,1982年试点以失败结束。既然全款房没人买,那就折价处理。1982年我国又选取了部分城市开始第二次试点,按房屋土建价格的1/3出售住房,余下部分由单位和政府补贴。然而,财政补贴势必导致大规模资金缺口,没办法实现资金循环,不具有可复制性,试点以失败告终。
两次试点下来,政府总结出了两个关键点:第一,不能折价售房。“售价过低,补贴过多,比低租分配国家负担还重,国家和企业负担不了难以为继”。因此售房价格必须足以“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第二,职工房租太低,就没有任何购房意愿。“职工感到面上仍是低租无偿分配,买房不合算,不能体现商品化的原则”。因此,要推进房地产的发展,必须堵住福利分房的路。
此时尚是改革初期,多数人脑海中认为,福利分房是社会主义给城镇职工最重要的福利之一,没有人敢贸然终止福利分房。因此,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继续福利分房,但是提高租金。
1986-1987年,我国再次选取了部分城市,开始第三次改革试点。这一次试点以“提租补贴”计入地产资本的发展史。首先,国家提高住房租金,从每平米一两毛钱提高到每平米1.28元。双职工家庭租金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致提高到了20%左右。其次,为了缓解职工的反抗情绪,国家按职工工资的23.5%发放住房券,职工可以用住房券缴纳房租。
然而,提租补贴的方式无异于隔靴搔痒。享受福利分房的职工,仍然没有兴趣购买商品房。按统计年鉴,我国1986年住宅竣工面积110,641万平米,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占比12.8%,即14,162万平米,而售出去的商品房仅2,697万平米。也就是说,全社会新增了110,641万平米的住宅,而实际上进入使用的商品房仅2,697万平,占比仅2.44%,微不足道。
虽然效果不理想,但他们认为不宜再等。1988年,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铺开房改工作。随后,多个城市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比如重庆的政策是“定比补贴、提高房租、理顺渠道、建立基建”,房租提高到1.35元/平米,补贴按工资的24%发放。其他城市的政策多与此类似,核心就是在提租补贴的基础上,促进职工购买商品房。
实际上,即使按这个政策执行,也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历史已经证明,只要福利分房存在一天,就没有地产资本发展的空间。
然而,历史没有给他们试错的机会,1988年我国发生危机,价格闯关失败后,国内通胀一发不可收拾。为了遏制通胀,国家决定“以出售公有住房为突破口”,回笼增发的货币。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严守全款卖房的原则,开始打折出售公房,提租补贴的试点就此败北。
随后,历史进入了异动的三年。市场经济的改革一度脱轨,房地产在这三年一片萧条。中国房地产的第一次大规模烂尾,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这是中国地产资本复兴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以三次改革试点为其主要标志。这三次失败的试点,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福利分房是地产资本复兴的最大绊脚石。
在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情。第一,土地使用权得以有偿出让。1987年9月,深圳“卖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第二,生息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1988年前后,各专业银行纷纷成立房地产信贷部。
1992年,市场和计划之争彻底终结。市场经济的邪风吹遍了大街小巷,前两年被压抑的各种需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资本的代理人蠢蠢欲动,他们钻路子、跑指标。不完善的市场和残存的计划,扩大了资本投机的空间。一时之间,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充斥着投机资本。在资本复兴的大背景下,地产资本也走出了低谷时期,扬鞭催马跃跃欲试。
1992年6月,召开建国以来首届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明确释放信号,要大力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同年11月,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房地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系列的信号刺激了开发商的神经,“1992年,全国各地呈现建筑高潮,房地产业急剧升温,房地产开发公司从年初的3000余家,一年猛增至12400余家。”大量的资金跟随政策指引,涌入房地产市场。工行、建行率先成立房产信贷部门,准备进军按揭贷款领域。部分银行和企事业单位,甚至直接成立了房地产公司。
1992-199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暴涨,1992年同比增加117.49%,1993年同比增加164.98%,远高于同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在房地产火热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相比于现在,彼时的房地产有一个致命缺陷城市职工福利分房制度。福利分房是地产资本挥之不去的梦魇,只要福利分房尚在,地产资本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在福利分房的大背景下,买商品房的主体被局限在有购买力的体制外人员,比如做买卖的商人。城市居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买房的“刚需”,最多就是按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单位修建的老公房(1994年)。
绝大多数人没有“刚需”,但是大量资金又在政策指引下涌入房地产业,这就导致房地产行业成了一个被资金催肥的畸形儿。普通住宅几乎无人问津,开发集中在高档宾馆和花园别墅。但是高档宾馆和别墅的需求非常有限,房地产商靠什么赚钱呢?靠投机资金的炒作。
从需求端看,支撑房地产买卖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投机资金。他们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只是不断地买进卖出,以此赚取楼市的差价。以海南为例,房子一天一个价,吸引社会资金涌入房地产投机市场。稍微和银行有点关系的人,变着法的从银行套取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部分银行还自己成立相关部门,直接从事房地产投机。在当时的商人圈中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买楼花的人并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炒房买入楼花并快速转手以赚取差价。工地还没动工,房子的所有权就已经数易其主了。有统计显示,海南当时购房需求中,超过7成是炒楼花的。
终端消费环节“刚需”甚为薄弱,仅靠炒作资金维持楼市的虚假繁荣,最终只会使得房地产行业变成一个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一旦资金链被切断,虚假的繁荣就会轰然倒塌。1993年,国家意识到房地产的问题,开启了全国范围的调控。6月24日,国家颁发文件,一方面要求银行和国土部门不得成立房地产公司,已经成立的限期处理;另一方面要求坚决遏制恶意炒楼花的行为,切断银行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渠道。以此为标志,全国进入了房地产调控时期。
由于终端需求薄弱,楼市主要靠投机资金支撑,一旦切断投机资金的渠道,房地产泡沫很容易就被挤破。199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暴跌,从164.98%跌至31.82%,随后三年房地产投资增幅持续下滑,到1997年已经降为负值。
(1)大量楼盘烂尾。随着投资增速的下滑,房地产出现大量烂尾。以海口为例,“在海口市的大街上花巨资圈来的地变成了渔塘和附近居民的菜地。买了土地没有开工的,开了工而没有竣工的,竣了工而没有搞内外装修的,装修了而没有卖出去和租出去的,几乎是只要留意一些就能够发现”。大量楼盘烂尾后无人管理,“在海口市空里的高档别墅住进了进城找工打的农民,有的农民还在别墅里喂起猪来。”
(2)大量楼盘积压。1993-1995年间,在投机资金的刺激下,开发商兴建了大量楼盘。投机的潮水退去之后,大量闲置的楼盘暴露出来。城镇职工有福利分房,终端消费局限在经商人群等极少数群体中。怎么才能消化这些楼盘?这成了1996-1998年间,房地产行业的首要课题。
(3)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导致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的需求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大量投机资金被套牢,金融机构因此出现大量呆坏账。
刺破房地产泡沫后,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房地产的发展方向,要求限制别墅等高端楼盘,将重点放在居民住宅。为了刺激居民购房,国家全面推广公积金、按揭贷款等金融配套制度。
在这个基础上,地方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刺激楼市。有“户口救市”的。先是深圳搞了个“蓝印户口”政策,在宝安和龙岗两区,买房就落户。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比如上海就规定,凡在购买浦东新建内销住宅达一定面积或金额的, 可申办上海市蓝印户口。有“降低地价救市”的。最初是广州发起的,“地价收费标准降低1/4, 同时市政配套费亦降低1/5。”有“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救市”的。以苏州为例,各种收费占房价的比例高达30%。取消部分收费,有助于降低房价,增加居民购买欲望。
然而这些还是不够,因为福利分房制度仍然健在。我能分房,为什么要去买房?这是所有职工的最朴素的想法。不搬开福利分房这个最大的绊脚石,地产资本永无出头之日。
这是计划时代谢幕之前最后的一丝余晖,也是市场时代黎明前最后的一点黑暗。挡住那丝余晖,将整个天空涂上市场的颜色!
1998年7月,国务院颁发通知,宣布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一时之间举国哗然。一位当事人回忆说,“当时听了这个消息都傻了,没命地向单位争取最后一批福利分房。”盼着分房子,但是最后却没搭上末班车的人,成了买房的第一批刚需人群。
在政策指引下,金融机构全面放开个人房贷,生息资本与地产资本深度绑定。1998年4月,央行正式推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房贷业务在全国铺开。数据显示,“1997年房地产个人贷款余额不到200亿。2001年底,房地产个人贷款达到了6600多亿元,是1997年的35倍。”
2002年,招拍挂制度出台,土地出让金(本质是资本化的地租)逐步称为地方的第二财政,地产资本和土地财政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了一起。
封印那股力量的封条被一道道地撕开了,再也没有一点外部力量能挡住地产资本的魔力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随后的20年中,与生息资本和地方财政深度绑定的地产资本,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目前局势:密不发丧条件下,影响中国房地产未来不可预知的重大事件包括:1,除了恒大,碧桂园这些,未来房地产大规模暴雷潮有多猛烈?2,人口断崖式是肯定的,但人口萎缩到什么程度不可预知?有人预计20年后中国仅仅剩下7亿人。3,统计局长说现在房子14亿人住不完,未来情况更不堪。4,世界第一的房地产高价飞涨,绑架了整个国民经济,导致大幅度抬高了各行各业民生经济体系成本,以及老百姓生活生存成本,形成的房地产食利阶级庞大,社会不堪长期被重负压榨,挤压了民生空间,导致整个国民经济萎缩崩溃。5,发生社会动乱/革命/,历史经验规律,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富人大规模抛售不动产逃亡海外,比如乌克兰,房地产崩塌式下跌,一文不值。或被战火夷为平地。6,外敌入侵,..............一切不可预知。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