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朱学兵)秋日的五大道景区,人流如织,行进在小洋楼群落中,犹如穿越般走进往日时光。一栋栋百年建筑,历经风雨,见证城市变迁,它们或是达官显贵的宅邸,或是名人雅士的旧居,在风云涌动的年代,这些小洋楼曾彰显出让人望而却步的幽深。如今,它们安静地掩映在树影中,透过一扇扇形制各异的窗,人类能欣赏金秋盛景。“打开小洋楼”,让它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旅游打卡地,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载体,这是城市管理者的心声。
大理道66号,是一幢西班牙乡村别墅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31年,原为实业家孙震方的旧居,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红瓦坡顶,外墙采用水泥抹灰拉毛处理,立面设计简洁大方,园内还有游泳池、观景台等设施,古树、老藤、绿地相映,颇具异国情趣。尤其是这栋小楼的外檐,窗与墙的对比充满现代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长期从事小洋楼修缮设计工作,他介绍:“这楼强调墙面和窗户的虚实对比,墙面是实的,窗户是虚的,用这种墙面和窗户的比例,来强调虚实对比和整栋建筑的体积感。这一定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结构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所以这也是当年住宅向现代主义衍进的一种体现。”
窗与墙的和谐比例中透着简约,这在五大道百年前的建筑中并不多见。这栋楼的主人为什么有如此超前的眼光,修建了这幢气质独特、环境优雅的小洋楼呢?“它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西班牙风格比较浓郁,院子占地面积很大,它的主人并没有把建筑铺满,而是退到离道路比较远的位置,保证了整个住宅环境的安静。”张威说。
孙氏旧居历史上有两个院子,孙震方与叔叔孙多钰各居一处。孙多钰的父亲孙家鼐,是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朝廷当时有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除了兵部,孙家鼐在其他5个部都担任过相应的职务,对当时的朝政非常了解,清晚期,他主持开办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洋务运动开始后,他家族中的后代,有很多人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工科教育,有人留学归来后,选择创办实业和投资等,家业逐渐扩大。张威介绍说:“孙多钰是安徽人,最早在江南开面粉厂,还有一些投资项目,还曾做过开滦矿务局的董事长。”家族产业越做越大,孙多钰精力有限,就把北方主要产业交给侄子孙震方经营。后来孙氏家族又开设了中孚银行,经济实力日渐雄厚。 财富的累积让孙家显赫一时,然而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小院被作为政府接待宾馆使用,、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后来为了纪念一代伟人,取同志的字润之中的润字,将此处命名为润园。今年,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文保部门对润园进行了全面检修,经过修缮的润园,打开大门,让游客进入小楼参观体验。
管理方通过调研,结合小院的实际,引入第三方团队,创作沉浸式体验话剧,游客参观的同时,也能参与到演出过程中,感受小楼历史的厚重。润园管理方负责人李静介绍说:“我们对润园本身的建筑,还有院落以及展陈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也引入了开发文创产品、红色研学等新业态,将润园打造成特色接待载体和文化展示窗口。”
提起五大道上的小洋楼,庆王府可以说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曾经的王府,这里也是较早向游客开放的小洋楼,院里的草坪婚礼场地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庆王府的营业时间只到晚上6点,打开小洋楼,延长消费时间,按照这一思路,文旅专班与庆王府运营团队多次沟通,帮助王府协调专业演艺机构,为庆王府量身定做符合这里的消费场景。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彭芃介绍说:“晚上是一个空缺,市场有这个需求,所以我们在对庆王府的文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了在院内打造一些市集的方案,另外晚上可通过一些空间,进行一些沉浸式的、参与感更强的活动。”
五大道作为4A级景区,近年来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那么,如何利用好庆王府这些小洋楼,推出特色项目、打造新消费场景,留住游客?庆王府运营方负责人石玮和记者说:“吸引游客来这里打卡,了解天津,了解庆王府。比如我们的庆王府宴,表现形式很丰富,不仅有艺术表演,还有曲艺、京剧、音乐等,同时我们的营业时间也延长到了晚上9点,能够完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最近,庆王府推出旅游新场景庆王府宴、复古市集等项目,汇聚了泥人张、杨柳青年画文创、剪纸、复古的帽子和景泰蓝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走进王府,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同时,还能换装,体会一把做王府主人的感觉,深度感受小洋楼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气息。
庆王府,因庆亲王在此居住而得名,但它建造时的主人是大太监小德张,在建筑内部的很多细节中,都能找到小德张留下的痕迹。在门口的过厅处,张威指着门上的几块玻璃介绍说:“这些彩色玻璃块,形成一个夹层,底下是白玻,上面是贴了一层带颜色的玻璃,然后再把它刻出花来,像国画一样,非常精美,落款署名伴琴主人,据说就是小德张。”
庆王府过厅的玻璃门顶部有六块掐丝玻璃,它是用玻璃丝手工编织,再植入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图案,工艺罕见,据说是小德张当年专门从比利时定制的。作为国保建筑,张威对这里倾注了很多心血,每次修缮他都在现场作指导,“鼓励多种形式的利用方式,但是要注意保护,比如说房子里有些木楼梯或者一些装饰,莫轻易破坏它。要定期做保养,这会延长房子的寿命。”张威说。
李文爽,一个性格像名字一样爽朗的山西姑娘,2012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系。从小喜欢设计的李文爽,在天津看到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后,被这座城深深吸引,5年的本科学习后,被保送读研,而她研究的方向就选择了既有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李文爽说:“我第一次来五大道,就觉得这些小洋楼很漂亮,但偶然一次想找厕所,进到胡同里的一个房子,发现里面怎么这么破,就觉得这些房子表面都这么好,为什么里面跟想象的不一样?心里就有一个小遗憾。”
这个小小的遗憾,像是在李文爽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一样,她想以老建筑为画板,为它填上新的色彩。2018年,还在读研的李文爽接到了自己第一个设计订单。“最开始就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第一次拿到那个房子的设计,残破的程度非常高,但我跟伙伴们说,没问题。经过近三个月的设计、改造,最终成果还不错。从当时开始我觉得应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李文爽说。 李文爽设计改造的这些老房子,大多被当做民宿,他们散落在老街区的各个角落里,有的是一栋小楼,有的只是一间老屋,它们先是呈现在李文爽的设计图中,而后惊艳在胡同里。李文爽说:“我们城市里的这些老房子,需要有人来好好地把它们修补起来。这些老房子本身就是博物馆、美术馆,我的角色就是修补,我很喜欢用匠人那个词,在这座城市做修补的匠人。”
几年来,李文爽已经设计改造了55间老屋,透过老屋的每扇窗,都能看到这座城别具魅力的景致,而这些老屋,也成为了这景色中的一抹亮色。“在这种老城区,每一个楼、每个房间都不一样,感觉生活丰富多彩,我觉得我们的改造是针灸式的,我的愿景就是一张网,把很多小的针灸点位都联系起来,并不全是改得多么厉害、多么豪华,而是说处处都能够让人有体验。”李文爽说。
秋日的津城,入目皆景,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李文爽还在物色可以设计的老屋,张威教授则正在忙着睦南道上一处小洋楼的改造工程。慢慢的变多的小洋楼打开大门,人们在这里欣赏建筑之美,感受萦绕期间的历史,徜徉在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韵律之中。
一年一度红叶季,相逢最美北洋秋。10月19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