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工程结构专家、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的城市标志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设计总负责人,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主要设计者,第一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3年,江欢成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即来到上海,对这个城市最深的记忆就是它的变化。在他看来,上海的发展有着“高、大、新、快、美”的显著特征,“正朝着理想的方向生机勃勃地发展着。”
1998年,江欢成在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内成立JAE(江欢成建筑设计所),2005年改制为股份制民营有限公司。JAE的前身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东方明珠设计组、金茂大厦顾问组、雅加达塔设计部和第五设计所,始终专注建筑的创新、优化,在打造优质创新作品的同时,亦热情参加对老旧建筑的修缮与优化。
江欢成院士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希望不远的未来,上海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和科学技术创新城市,在资源配置、财富管理、信息交互等方面都达到和谐,能更宜居、宜工。“人类如今能够上天入地,但是要敬畏自然。既要以人为本,更要自然和谐,适应自然。要节约水、土地、能源,要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留点东西给后代。”
江欢成回忆道,年轻时他一家人住在凤阳路的弄堂里,14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做饭洗碗都得排队,但邻里关系很融洽,出去都不用锁门,而今这样的生活场景大多已不复存在。这让他有些失落,“城市大了,人孤独了,关系疏离了,一些历史的、传统的、美好的东西被遗忘了。”
这类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他回答记者,“就是我身体力行在做的事,优化和创新。”
“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东方明珠的成功。土木建筑看上去很传统,但每个项目都不同,需要创造性。”江院士认为,对于建筑师而言,创新非常重要。
他强调,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思考,不随波逐流、一哄而上,不刻意地标新立异,要追求合理,尽力做出更好的适应中国本土环境的建筑。
这些年来,作为结构工程师,江欢成在上海主持、参与打造了东方明珠、上海卫星地面站等众多现代的、颇具创新意义作品,同时,也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建筑、老旧建筑等进行了优化。
2001年,在他主导下,JAE对建于1954年的上海展览中心进行了大规模修整,保证了项目“修旧如旧”;2002年,JAE作为技术顾问,联合其他合作方将上海音乐厅整体抬升3.4米,移位62米,为延安路高架让道;对思南公馆优秀建筑的保护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江欢成透露,对于思南公馆的改造,是在保持内外原貌的前提下,采用钢板和钢丝网加固墙体,内压钢管桩加筏基取代原有条形基础,木楼板均改为混凝土楼板阁楼的木架,用钢架包木板进行置换,思南公馆迎来新生。
江欢成坦言,由于时代、财力的局限等诸多原因,自己力所不及,会有些遗憾。例如,平移的上海音乐厅未能完全维持原有的建筑形态;2015年,他与傅克诚教授就上海铁路新客站及南北广场整合和空间综合开发合作完成的参事议案没能通过;举升上海展览中心主楼8米的建议几近拍板定案,最后仍然未能成真。但客观地说,在他的努力之下,这些老建筑经过改造、修整之后,也都如人们期待的那样,重新焕发了光彩。
另一方面,为了让日益“孤独、疏离”的城市达到“和谐、友善”的状态,江欢成院士正在为“天空城市”这一构想而努力。
“生命力这个词说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具体来说,建筑应该创造一个环境、一种空间,让人在里面生活,可以和他人、和自然很好地沟通、融合。”天空城市就是这种生命力的载体。
“人们因为生活工作的需求,有了建筑,有了建筑就要有道路。道路、建筑成为经络,就形成了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等原因,大城市势必会往高处发展。慢慢的变多的高层建筑虽然解决了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等方面的问题,但能耗高,效率低、安全性能低、淡漠的人际关系……也成了弊端。
江欢成认为,很多建筑师都意识到了高层建筑的弊端所在,也为改善这样的一种情况不懈努力,比如建筑物之间的天桥、森林城市、香港中环商业设施等,都有所进步,但这些都只是局部的改善,没有抓到要害。
在他看来,较好的解决办法是三维的、立体的,也是所谓的“垂直城市市政化、高层建筑多层化”。按照他的构想,天空城市将好几栋高楼通过垂直交通捆绑为一体,通过错层使得高层变成一个个很丰富的多层建筑。就像一个小镇,它可以把高楼架空,把地面还给居民,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可以亲密接触、和谐共生。
“我的梦想是共享,是社区活动中心。许多人留恋身居高层的所谓尊贵,我更珍视多层的安全和居民的交往。”江欢成说。
事实上,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有“往高处发展”的想法,但冯仑的立体城市、远大的天空之城至今都没能实现。
江欢成坦言,天空城市目前也还只是构想,远未达到落地的阶段,甚至还没找到可以合作的开发商。不过,他很乐观,“晚年能做成一件事就很好了。人一辈子能做成、做好的又有几件事呢?天空之城其实很难完成,但我把这个理念到处宣讲,甚至申请了专利,希望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得到机会,和年轻的建筑师朋友共同完成。”
“在我有生之年,若能够做成这件事,我就会很开心。我没有很大的理想,可以说这是个终极目标吧。”江欢成说。
1936年生于广东梅州,1963年春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从事建筑行业54年,江欢成院士取得了太多令人崇敬的成就。除了众所周知的东方明珠,他还主持设计了上海卫星地面站、印尼雅加达塔、上海海陆空大厦、上海湖北大厦等项目,声名享誉海内外。不过,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并没什么伟大的地方。他甚至没有和记者聊一聊东方明珠。他感觉自己只是“碰巧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有了点光环而已”。
江欢成坦率地说,走上建筑之路纯粹是阴差阳错。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读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江欢成心中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下定了“我要去盖房子”的决心。但由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分数非常高,他谨慎地选择了土木工程系。
他来到上海也是一个偶然:1963年毕业时,他只想去包头、兰州这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却分配到了上海。回忆过去,80岁的江欢成很是感慨,“人一辈子,总有几个关键的节点,就这么走下去了……这条路很偶然,但我现在不后悔。”
江欢成在2004年创立了JAE,至今仍坚持每天工作,甚至常常加班、出差,精力比年轻人还充沛。
“我属牛,牛的乐趣在于耕田。”江欢成幽默地和记者说,自己之所以在建筑行业坚持了54年之久,是属牛的关系。但事实上,这一切缘于其发自内心的兴趣,“我真的很爱设计。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它给了我很多乐趣,让我更年轻。”
因为热爱,他没有考虑过何时退休,“要做到不能动时。我会一直做下去,这是我的工作。”
对于作品,江欢成坦言,“不可能完美”,但一定要保有不断探寻的精神。未来,“可以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得好些、再好些,只希望少些遗憾。”
建筑师Morten Jensen:建筑需要积极回应历史来源澎湃新闻记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