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波及邻省青海,海东市有明显震感。截至目前,这场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万余间;青海14人遇难,受伤198人。鉴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情严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12月20日 新华社)
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石山县的乡村是伤亡的重灾区,原因便在于村民自建房抵抗震动的能力弱。据当地地震局报道,本次甘肃积石山地震房屋损害严重,其中倒塌的以砖混结构的自建房为主,非自建房破坏较轻。处于震中的大河家镇村民韩英俊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们这都是自建房,肯定不咋防震。”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在接收媒体群访时也表示,处于震中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很多房屋是土墙和翻新的砖墙,所以受损严重,据估计,大河家镇受灾面积达70%—80%,大约有40%的危房无法继续居住。
叶伟聪、刘卫康在《防灾博览》2022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解读建筑结构的抗震星级段位”,将建筑物的抵抗震动的能力分为五个星级,简易结构、砌体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五个结构,分别对应着抗震能力不同的五个星级,在本次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砖混结构为二星级,“砖混结构,由于其承重墙是脆性材料,变形力小,整体性能一般,抵抗震动的能力一般,是目前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结构。”而非自建房大多为四星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抵抗震动的能力强,因此损失也相对小。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中国修建房屋的规范,然而,很多自建房在质量上达不到规范要求,难以面对强震。农村自建房问题有着历史遗留问题,随着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农村掀起一股自建住房的高潮,然而,这一批新建的自建房在设计上缺乏相关规范,缺乏对抵抗震动的能力的考量。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比于抗震能力较好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造价低廉,因此村民多会选用砖混结构造房。积石山县的全称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集地,在90年代之前,保安族居民遵循着修建房连房、墙连墙的传统土木结构平房(简易结构)的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保安族人开始修建含有砖木、砖混以及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然而,作为曾经甘肃的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和脱贫攻坚后仍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积石山县,修建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村民想必是不多的。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自建房抗震加固的问题牵涉多方,困难重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表示,过去许多应急制度主要是围绕大中城市为主体设计,农村一直是防震减灾工作的短板,另外,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震的偶发性,生存发展问题是比加大抗震加固投入更为紧迫的问题。然而,正是因为天灾偶发和发生便会造成巨大伤亡的特性,即使困难重重,出台统一标准、继续强化监管标准和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住房建设的补贴,才显得十分迫切和有必要。
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如11月1日,江西省正式施行《江西农村村民自建房管理办法》,对村民自建房规划、选址、审批、设计、建设、验收、登记、农房安全等所有的环节作出相应规定,设置了一系列合理可操作的制度。下一步,如何在更多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形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统一的标准,特别是持续细化和推行抗震防灾方面的规定,将有着重要意义。正如王宏伟教授采访时提醒:“一个地方出现的教训应该成为另外的地方采取行动的警钟,而政策也应该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向堵点和痛点发力。”
手机站 |
微 信 公 众 号 |